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思辉:制度善意还须人性化解码
//www.workercn.cn2014-07-29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家卫计委下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二、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死亡率提出明确标准。人们担心这将导致医院拒收危重病人,或对死亡数据造假。昨日,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死亡率指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客观数据,不会导致医院拒收重症患者。(7月28日新华网)

  乍一看,很荒唐。医疗技术是遗憾科学,医生不是判官,控制不了死亡率,更别说是把死亡率精确到千分之零点几了。但是,第一感觉也可能是“第一眼谬误”。如果我们跳出新闻报道的碎片呈现,仔细研究此项规定全文,就会发现,死亡率指标本质上是一个宏观指标,是反映行业平均水平的客观数据。也就是说,卫计委规定的这一组死亡率指标,是对整个医疗行业宏观层面的预期目标。

  一国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对降低住院病人死亡率提出宏观目标,有什么不妥呢?不光是中国,国际上早就有了“标准死亡率”指标,它指的是医院可以避免的病人死亡率,是用来衡量医院看护服务的全球性指标。这种指标,常常被看作是国与国之间医疗能力的一种比较参考。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曾对降低国民疾病死亡率提出过预期目标。

  可见,死亡率指标初衷是好的,且不具备强制性。如果再联系本月初,卫计委出台的有关“应急救助基金”的规定,问题就更清楚了。卫计委明确要求各地9月底前,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救治需急救治但缺钱的患者”。既然有这样的规定,又怎么可能通过强制限定死亡率,倒逼医院拒收危重病人呢?

  既如此,死亡率指标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误解呢?说到底,还是制度善意的“解码”不到位。卫计委的这份征求意见稿的确有些过于专业,且其制定的目的、依据、实施方法、对医院和患者的影响等等,都没有细致的交代。相关负责人的回应也比较简略,至少从新闻报道上看是如此。倘不做深入研究,极易产生误解。术业有专攻,理解各不同。制度设计、特别是事关民生的制度设计十分敏感,需要更加通俗化、人性化的语言解码,才能获得理解与支持。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观念与观念的冲突、阶层与阶层的角力、意见与意见的磨合每天都在发生。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创造一个平和对话、相互聆听的空间,一种交换意见、凝聚共识的氛围。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更人性化的语言解码制度的善意,避免过于专业、艰涩的行政表达,遭遇不求甚解的受众习惯,以及权益意识高涨的民心民意,以致误解产生、不信任感加剧、基本共识撕裂,出现一边倒的唾沫潮。

  批评的靶子打偏了,纠正起来可不容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