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连日来,相互点名的“冰桶慈善”游戏,迅速遭遇本土特色的严厉批判。其理由大致是,这种低级“炒作”与“恶搞”,消费了慈善的本来意义,是一种虚伪的狂欢,而与慈善无关。这样的批评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这场“冰桶挑战”的大多数参与者和关注者,的确是抱着娱乐甚至恶搞的心态。相比于深沉肃穆的动员大会与眼含热泪的募捐仪式,这一慈善游戏传入我国后确实太娱乐、太儿戏、太动机不纯。然而,如果这种轻浮的、肤浅的、娱乐化的慈善,真能让捐款的数量翻上几十甚至上百倍,那严厉的动机论者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慈善究竟是该以受助者得到最大救助为目的,还是以行善者得到最大精神提升为目的?
普通人的行善动机通常是复杂的,有时是源于发自内心的怜悯,有时是迫于舆论压力,有时是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与肯定,有时仅仅是凑个热闹。俗话早就说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许多批评者动辄将“娱乐至死”、“消费时代”挂在嘴边,却忽略了行善的人群中,从古至今就回避不了附庸风雅者、动机不纯者与乌合之众,但是,善的可贵就在于,它贴近人心,能让人在伪善、从善之间,慢慢结下善缘,渐渐生出向善之心。许多企业家、明星艺人在最初行善时,不过是出于改善形象的功利诉求,但行善之中,逐渐感受到善的乐趣、善的价值与善的意义,最终把行善当成习惯甚至目标。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有人称之为“误入善途”。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他可以误入歧途,也同样可以误入善途。既然如此,为何不对慈悲的方式多一些慈悲呢?如果它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参与,让更多人有“误入善途”的机会,为什么非要如此地苛责于参与者的动机呢?自净以修身,慈善以助人,它们本应相得益彰,何必非要以过于严苛的态度去维护慈善队伍的纯洁性呢?更何况,在今天这个世界,欲洁净他人者本身难道真能保证自身的完全洁净?洁净来洁净去,最后难道要搞得大家都不堪其负都战战兢兢?
过分纠结于动机,并以此来区分善恶,最后不过是强迫大家都隐藏本心,反而造成普遍的伪善。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那种时代,在那种时代里,善的表演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最为沉重的负担。当下社会的民众,工作很累,压力很大,新鲜、有趣的活动才能更吸引他们,也更能让他们在自利与利他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有利于他们养成行善的习惯。所以,批评家们不妨轻松一点、宽容一点,你若不喜欢冰桶游戏,你就别参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