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中药材种植管理混乱,主要在于管理部门缺位,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督几乎是空白。中药材源头呈现种源混乱、种质混杂的状态。中药当成了庄稼种,却没有当成庄稼管
据报道,云南维西县是云当归的主产地,当地农民李铁梅种植150亩当归,所购当归种子不出苗。中药材种子没有质量标准,暴露出我国中药材监管的缺失。
个性化的中药材,如今普遍被当作农作物来种植。浇水、上化肥、打农药,与种庄稼没有两样。我国人工栽培的200多个中药材品种各有自己的生长习性,每个品种对土壤、温度、水分、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要求各不相同。缺乏药材种植技术规范,该掐顶时不掐顶,该剪枝时不剪枝,该采收时不采收,不该采收时乱采收,致使中药材质量下降。“要想富,种中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中药材的道地性,各地盲目扩种和引种,随意跨地区种植,加上缺少种植经验,往往造成病虫害大量发生,产量低下,品质也会大打折扣。不按时节采摘,不按地域种植,中药药性下降,导致“医准、方对、药不灵”,中医或亡于药绝非危言耸听。
中药当成了庄稼种,却没有当成庄稼管。我国在中药材栽培技术上研究薄弱,一些重大药材栽培障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地黄的重茬问题。与农作物相比,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尚未形成独立产业,处于一种自产自销的原始生产状态,相当于农作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国内已培育出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不超过10种,占人工栽培药材总数不足5%。目前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品质退化严重。种质资源一直是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处于“三无”状态:栽培中药材除人参等种子外,大部分没有国家标准;中药材基本没有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审定处于空白,没有相应机构或办法;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工作涉及的规章制度几乎处于空白。
中药种少是宝,种多了是草。药农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目前没有规范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渠道,多为农户自产自用或农户之间流通,或由个体商贩经营,质量问题无法保证。特别是药材种植产业散、小、乱,基地县某个单品种的产量甚至满足不了一家企业的需求。全国中药种植品种大约1万多种,但种植面积只有10万亩左右,甚至不如一个烟草品种面积大。中药材种植的“小农经营”,无法有效对接中药工业化大生产。
我国中药材种植管理混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部门缺位,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督几乎是空白。中药材源头呈现种源混乱、种质混杂的“两混”状态。《种子法》偏重粮油果蔬种子管理,对中药材种子的特性考虑不够,至今我国没有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或办法。现行法规如《药品法》,并未涉及中药材种子(种苗)和新品种。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之间的边缘地带,各个部门都在管,其实都不管,中药材质量很难保障。
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中医药种植,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真正按照中药的天然属性和生长规律,严格采集和种养方法,把中药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管理。
中药材的品质决定中成药的质量。希望加强多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