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邀请专家鉴评,国内首个“食品安全实名溯源系统”在大成食品公司率先运用,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大成食品公司是肯德基、麦当劳等企业最大的鸡肉供应商之一,消费者通过微信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从农资、农场、到食品初加工、深加工的全部过程;及产品用料、出栏、加工、检验等各个时间点;人员可追溯到养殖人、品管负责人、兽医等,可保证溯源的真实可监控(10月7日《新京报》)。
对于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公众其实并不陌生。早在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就开始建立并使用该系统,随之在全球其他很多国家得到了普及。事实证明,食品溯源体系能够理清职责,明晰各方责任,对强化食品行业自律,提升食品安全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好坏,也成为一个地方和国家食品安全水平的标尺之一。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在超市购买一只鸡蛋,通过扫鸡蛋上的二维码,便可知道鸡蛋产自何时何处,并具体到某只鸡。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找到责任主体,迅速作出应对措施,既可以避免“无因之主”造成的维权难,又可以统一召回而控制隐患。关键在于,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意味着企业将为食品安全风险承担后果,使之对安全持以敬畏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国内整体上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建设滞后,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很难实施有效跟踪与追溯,进行控制和召回,造成企业的责权利没有实现统一,既不利于实现事前质量控制,又不利于实现事后追溯,从而给制假售假提供了空间。因而,要实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质的提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
从上海“福喜”事件来看,时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依然跟行业发展一样,处于相对粗放的状态,不仅各种食品安全的标准很低,难以达到国际水平,而且各种监管技术也相对滞后,比如技术监测的能力难以适应形势,还有食品溯源的缺失,导致责任难以厘清,对企业和食品行业缺乏促进力。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基础性体系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从“从梦想落到现实”,需要尽快实现破局。
国内首个“食品安全实名溯源系统”在大成食品公司率先运用,虽然属于企业的“自选动作”,然而在时下的环境下,却具有破冰效应,如果再辅以政策上的引导和规范,势必会产生扩散和效仿效应。再加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使得首个“食品安全实名溯源系统”可以获得极为广泛的道德认同,并刺激消费层面的巨大热情。可以预期的是,在整个行业的竞争中,具有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企业将会占据主动。在投入和效益实现配比后,企业会对社会责任更加重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