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不仅山水峻美,还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一年四季来此朝圣进香、旅游度假的客人都络绎不绝。但是与这里的自然、人文景观皆不相称的是,“十一”长假期间央视记者在这里的旅游体验却很不爽,不但在进景区时被强制交纳“环保车费”,还遇到些醉酒僧人拦路要功德金。(据央视10月14日报道)
其实,一些景区内高价宰客、强买强卖、售假骗钱之类的新闻并不鲜见。一些人专好此道,以此为进财谋生之途。往往是媒体一报道,当地有关部门就会或认真、或应景式地整顿治理一下,此类现象就收敛一阵子,但风头一过,就会旧态复萌。五台山景区也是如此。据报道,近几年,当地针对五台山的旅游环境治理也屡有动作,比如2013年五台山所属的忻州市还重点布署了景区旅游整治工作的“打拳”行动,景区提出了“谁砸五台山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口号;2014年4月五台县委县政府和五台山风景区区委区政府又开展了集中整治的新一轮行动。政府部门的行动不可谓不密集,但是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
每一位到旅游景区赏玩的游客都是心怀一份对美的向往而来,像五台山这样的景区因兼具自然风光和佛教人文更堪称“晋善晋美”之地。一些欺客宰客坑客且“犯了再改,改了再犯”的丑陋行为,就像顽固难除的“牛皮癣”,不仅破怀游客崇美向善的美好心情,更与当地基于自然、文化禀赋所应有的“善美”形象不相称。在支撑一个景区成为“旅游品牌”的因素中,除了自然形成的山水景观和历史形成的人文景观,旅游环境的净化和规范也是不可或缺的。山水再优美,文化再厚重,如果屡有坑客欺客的恶名传出,游客常有权益受损的不安全感,长此以往,令人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最终会砸了景区招牌。所谓“靠山吃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守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果不好好珍惜声誉,善加经营维护,最终也是靠不住、养不起的。
多收点钱,骗些小财,虽是小恶,但时间长了,坑的人多了,也伤“大雅”。景区每一个人都应建立起对当地声誉爱惜珍视的诚心和自觉,不义之财不取,坑蒙之事不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每一个来到景区的游客示以友好和善意,让游客们在山水之美、文化之美外,还能看到和感受到当地人的心灵之美,民风之美,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地方和谐、完整、统一的旅游品牌。不仅仅是自然风景、历史积淀,人心与民风同样也是旅游资源构成的重要部分。景区不应在前两者都“拿高分”的情况下,被后者拖了后腿。
从当地对旅游环境屡有治理,但损害游客权益之事仍常有发生、治理效果不彰的情况看,当地这种治理的模式和惯性很有反思和改进的必要,应从建立一种“不只管一时,而应管长期”的长效机制上着力。否则,长此以往,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对不良行为的纵容。不仅达不到治理的预期,旅游品牌又能经得起多久的侵蚀呢?广大游客的信心又需经过多长的时间才能重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