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唐 伟:扶贫攻坚还需“授人以渔”
//www.workercn.cn2014-10-17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2014年10月17日是全国首个扶贫日,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各地应在扶贫日期间,开展一系列主题为“邀您一起,扶贫济困”的活动。

  设立扶贫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表达了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心,并借此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富裕这一奋斗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必须向贫困宣战,让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脱贫致富,也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排名在全球并不高,还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扶贫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前不久表示,中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不难看出扶贫工作的艰巨与复杂。很多情况下,这边刚刚宣布脱贫,那边又重归贫困。比如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在贵阳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认为,西部扶贫开发成绩显著,返贫率仍高。研究显示,西部部分地区贫困人口返贫现象比较严重;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政府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扶贫开发主体单一;扶贫人才缺乏等。

  在当前的扶贫解困工作中,有的地方还是习惯捐款捐物,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在对扶贫解困工作评价和考核时,也喜欢从这个方面着手。这是因为“授人以鱼”的扶贫方式更简单直接,在短期内会有一些效果。然而,这样急功近利的方式,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产生的根源问题,也很容易养出一批靠政策吃饭的懒汉,结果反倒是越扶越贫。很多贫困户长期接受帮扶,但始终脱不了贫,就跟扶贫的方式和手段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唯有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才能最终解决“扶而难脱”的问题。设立扶贫日,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员的数量和结构问题,更要讨论和思考如何转变扶贫的手段,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方式嬗变。

  “授人以渔”的路径有很多,一些地方也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比如有的地区实行智力扶贫,通过创办农民学校、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或者培育壮大有利于群众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产业等,实行产业扶贫;或者招商引资提供项目,充分保障贫困人口的就业,实行项目扶贫;或者设立公益类岗位,给贫困家庭以更多的工作机会,实现就业扶贫;或者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生源地毕业生回村发展,植根农村、服务农村,实行人才扶贫。总之,扶贫之路千万条,哪些能实现治本式扶贫,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扶贫观,并在任务考核上实现导向调整。

  扶贫工作进行了多年,但设立扶贫日却还是首次,这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面对如期而来的扶贫日,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平台作用,除了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全民对扶贫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之外,还应反思扶贫的方式,在建立更为科学的扶贫理念上要有新突破,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扶贫工作的量质同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