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媒体报道,今年河南省南召县1000余亩晚秋黄梨喜获丰收,总产量在200万公斤以上,所产黄梨果大、瓤鲜、味甜、耐储存,并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产地认证。可是如今,果农面临着销售难的问题,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大量黄梨烂在树上。由于无客商收购,有些果农索性就把黄梨倒在猪圈里喂猪。
水果丰收却卖不出去,果农干着急;蔬菜增产却无客商前来收购,菜农欲哭无泪……类似的新闻并不鲜见。与此同时,那边果农拿水果喂猪,这边市民想买几斤尝尝鲜,却总是遍寻不见;那边菜农任菜烂到地里,这边市民想买回家却不得不出高价。
拿南召县此次黄梨滞销事件来说,果农卖不出去梨子,看着它们快要烂掉了,心急如焚。但网民却普遍表示:“这梨子在我们这里,13块钱一公斤,也就三个,实在是太贵了”,“经常看到说哪的水果卖不出去,为嘛我这的还是这么贵?”
网友的这些疑问显然戳中了事情的关键:“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为何总是同时存在?“果烂喂猪”与“一果难求”的反差让人困惑。有人将问题归罪于运输环节,认为运输过程中,因为路远、运输损耗大、运费贵、过路费多等,是导致水果、蔬菜等从贱到贵的原因。但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我们国家已经取消了很多农副产品的过路费等,一些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市民餐桌,大多享受着“走绿色通道”的便利。那么为何还会出现果农拿黄梨喂猪,市民想吃却买不到或者很贵的问题呢?
产销路径不畅,种养与消费之间没有便捷的挂钩机制等,这些显然都是问题的原因,比如果农的黄梨从树上到市民的果盘中,大约要经历采摘-分拣套袋-批发商收购-运输-零售商摆卖-市民购买等多个环节。一斤黄梨,由果农采摘之初的“不值钱”、“只能喂猪”,到市民手里成了“13块钱一公斤”,问题显然出在果农与市民之间的这些中间环节。比如批发商是否有人为压价、囤积居奇的行为,而零售商是否有哄抬价格的故意?
生姜“将你军”的时候,市民叫苦连天,姜农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如今黄梨卖不出去以致喂猪,果农扼腕叹息,市民却吃不到质优价廉的黄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与改进吗?为果农建立直销路径、打击哄抬价格等监管工作还亟待加强,相关部门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