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蒋璟璟:公益沦为生意,救助站注定难堪
//www.workercn.cn2014-12-18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组河南固始县平安社区救助中心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照片显示:包括几间平房和一个院子的救助中心,地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没有像样的床,而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则被用长绳系在树上。对此,该救助中心负责人表示,此事已引起当地民政部门重视,并于上周五送来了床和被子,接下来将改善环境。据称,这个救助中心是2014年4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的。(12月17日《中国之声》)

  有图有真相!然后,便有了一种极强的代入感,有了一种莫名的震撼。若非照片为证,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见,所谓“救助中心”会是怎样一副惨象?残破不堪、尊严受辱,无论流浪汉亦或孩童,与其说是被收留供养,不若说是在“饱受煎熬”……固始县的这所收容中心,几乎一度沦为被遗忘之地。

  救助流浪者,原本就是公益性事业。其日常运作,高度仰赖参与者的人性自觉和道德热情。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将这种神圣化的工作,降格为彻底的世俗生意,就注定会衍生各式悲剧。在固始县,这所境况凄凉的救助中心,据说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的——这种简单交易、服务外包的操作路数,很大程度上稀释了“收留救助”工作的善意基础。救助中心的所有者,只是收钱办事而已。当然会不遗余力控制成本,从而榨取最大利益。

  在固始县平安社区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只有两名老人,食宿条件更是惨不忍睹。可就是这般凄惨的“中心”,居然长久存在且安然无恙。此一怪象,固然可以解释为,“流浪人员”缺乏社会联系,投诉无门而只能逆来顺受;但除此以外,当地民政机构的失职失守,是否同样难辞其咎呢?倘若在“购买服务”之后,职能部门便索性不管不问、置身事外,又怎能有效约束运营者呢?

  凄惨的救助中心,无疑是个有待解剖的案例。至少它提示我们思考,当社会治理者,用市场化手段来外包公益性服务,该怎样提防其中潜藏的道德风险?也许,这要依靠更严格的常态化巡检,要依靠更健全的行业准入、退出机制。但与之相较,更重要的工作显然在于,鼓励具备博爱信仰和专业精神的民间慈善力量,能够更多协同出力。必须厘清的是,公益事业的外包,绝非只是职能机构和营商者之间的买卖交易,而是应尽一切可能,凝聚所有良善者的情感与智力参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