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应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脱贫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改善
小时候在农村住,最怕下雨。一下雨,路就没法走。脚上能沾出一个大泥球,走两步就得拿棍捅一捅。拉粮食的土车把路压出深深的辙印,太阳一晒,高低不平的“丘陵”布满本来狭窄的小道。麦忙时节往家里拉粮食,一走三晃,费半天劲也走不了几步。这还算好,再往前头说,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去,街上居然积出一个大泥坑来,里头还淹死过马!
怎么没人管?那时候,哪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识啊,也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不同了,去无锡、苏州的新农村看看,雨污二水有专门的管道,村里地面都硬化了,进出又干净又顺当,和城里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像笔者小时候多些,像长三角的新农村少些。不少地方的水、电、路都没有解决,社会事业也薄弱,老百姓的保障也低,生活不便不消说了,其中,还埋着贫困的根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于这项工作的第一层意义: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贫困百姓吃得上饭、穿得上衣、喝得上干净水、念得上书,大家很容易理解。其实,公共服务加强了,还有另一层意义:为扶贫产业的发展铺好地基。
让贫困地区民众脱贫,不能光靠“输血”,关键得有产业。有了产业,就有了“造血”能力。产业能给贫困户带来工作岗位,有活干就不愁收入;产业得到发展,利润增加,工人工资便可以水涨船高,收入高了,那就甩掉穷帽子了嘛。可是,如果身子骨太弱,甚至血管本身都有毛病,输血是白输,造血更空谈。
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就是调理身体。应该看到,身体靠养,调理好并不容易。贫困地区到处缺钱,当地财政也不富裕,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一般还都是长线项目,就好像种苹果,两三年后才能收获,往往被视为无底洞。
需要明确的是:不容易,也要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这样一件久久为功的事,需要克服急功近利思维,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让打基础的工作得到恰当的评价,让为贫困人口谋长远的干部不吃亏。
新华时评:凝聚民心民力 夺取新的胜利——... 2009-03-12 |
一周看点:北京治堵决策莫煮夹生饭 2010-12-17 |
人民日报: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2009-12-15 |
燕赵晚报:城市发展离不开代表委员的“望闻... 2010-01-25 |
燕赵晚报:城市发展离不开代表委员的“望闻... 2010-01-25 |
杜 宇:楼市要听“懂”中央调控决心 2011-12-16 |
人民日报: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2009-12-15 |
叶祝颐:“一年千会”焉能不出瞌睡虫 2013-02-21 |
新华每日电讯:地方国资改革“第一枪”的示... 2013-12-18 |
光明日报:谱写改革大业的新篇章 2014-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