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 勉:别让出租车行业改革成为又一个“烂尾新闻”
//www.workercn.cn2015-01-20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我国出租车行业的改革已到了“关键时刻”。

  这个“关键时刻”,更多的含义是指制度设计者能否敢于迈开这一步——下定决心彻底打破“垄断”。

  现在公众最担心的是,被热炒、被热议、被高关注的出租车行业改革,在一阵热热闹闹之后,问题依旧、矛盾依旧,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出租车行业改革依然成为“烂尾新闻”。

  出租车行业之所以敏感,它和人们的“出行”关联,加之点多面广,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和“群体性事件、稳定”这些字眼挂勾起来。因此,会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各地出租车司机群体停运表达不满日趋频繁。一边是高额的“份子钱”下的司机“生存难”,一边是消费者“打车难”,两头夹逼,使得出租车行业成为舆论焦点。有的地方爆发了,有的地方尽管“沉默着”,但是这种情绪及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

  尤其是在有限的收入下,高额的“份子钱”让一些出租车司机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生病不能休息,有的白天黑夜的干。在牢固的垄断体制下,出租车司机们认为最有效地表达不满,或者是维权的方式就是联合起来停运。

  停运的直接理由是什么?不外乎以下几种:抱怨“份子钱”太高、燃油附加费调整、“黑车”太多、“专车服务”搅局。最近几个城市发生的停运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出租车司机认为“专车”服务搅局。

  到底是不是“专车”服务搅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打车难,出租车服务质量差等遭遇。说明什么?市场供求不足,不仅高端个性化的需求远远没有满足,普通的需求也没有满足。

  而“专车服务”快速发展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大城市公共出行的旺盛需求和差异化发展趋势。再者说,一些地方“黑车”屡禁不绝,从侧面也反映出有市场需求。

  既然整治专车拯救不了出租车行业,“专车服务”不是造成出租车司机“生存难”的根本原因,那么,解决出租车司机群体频繁停运问题的治理逻辑到底在哪?

  毫无疑问,用市场行为打破垄断。出租车行业原本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开车服务,乘客享受服务付费,政府对行业监管,就这么简单。然而,却硬是被活生生人为因素搞复杂了。先是实施“牌照制”,再然后搞出一个垄断公司,一切问题由此而生。

  当然,这些做法在一定时间段,对防止出租车行业发生恶性竞争、盲目增加车辆导致道路拥堵等问题是有好处的,但现在明显已经过时了。

  正是由于垄断,相关部门不顾市场需求对出租车牌照严控,使得在一牌难求之下,出租车牌照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正是由于垄断,出租车公司让司机背上高额的“份子钱”;正是由于垄断,每次调价都是隔靴搔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打破垄断?市场逻辑是通过竞争产生优质服务,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监管而非管制。比如,现在出租车定价全靠政府调整。不妨可优化出租车经营模式,重新研究价格制定规则,改变政府单一定价的现状,同时结合车型、驾驶员星级、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灵活制定价格。

  事实上,现在的“专车服务”所做的,就是把原来出租车管理过时的办法打破,把出租车行业恢复成一个“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寻常行业。

  近期湖北襄阳“取消份子钱,把司机收入与服务质量和社会评价挂钩”的模式,辽宁省提出的“逐步实现出租汽车运营服务经营权无偿有限期使用”等举措,都是彻底打破垄断,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交通运输部日前出台《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完善运力投放机制,科学调节出租汽车总量,推进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车的车辆经营权,完善出租汽车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等多项原则性要求。意见的出台,让公众对积弊已久的出租车行业改革,信心倍增。只是意见却未回应出租车垄断经营权改革的核心问题。

  改革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我们深切期待有关部门能够把这次出租车行业多年顽疾的爆发,当成一次行业改革的契机,真正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目标,直面硬骨头,一鼓作气、突破藩篱,势如破竹地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不要让呼声很高的出租车行业改革成为又一个“烂尾新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