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叫出你的名字、语态拿捏到位、不留思考时间,让受骗者丧失警惕性
冒充领导打来电话实施诈骗的新闻,很多人并不陌生。接到这样的来电,明白人往往一挂了之。
但由于骗子广撒网,根据大数法则,极低的上当概率乘以极大的人口基数,结果,诈骗得逞的案例也不绝如缕。
那么,为什么冒充领导进行诈骗具有较高的迷惑性呢?让咱们捋一捋这种骗术的伎俩。
首先,语态上伪装到位。骗子往往在40至50岁之间,男性,多持南方口音,在行骗之前力求增加自身的可信度,在语气把握上沉稳又不失威严,很容易让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且对领导不熟悉的年轻人相信其确是某位领导。
其次,利用受骗者对领导的敬重心理。受骗者一般不好意思过多询问或直接问清楚来电方的具体身份。大多数受骗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来电方可能是自己没存电话号码的某位领导,让领导发现自己认不出来对方很失礼,所以只能事后核实。因此,在骗子要求受骗者帮忙并以各种理由向其借钱时,受骗者一般不好意思拒绝,一方面是怕得罪领导,另一方面是想给领导留个好印象。
最后,不留思考时间。骗子行骗时会采用一些手段让受骗者没有时间仔细考虑。比如,在行骗过程中骗子每分钟打一通电话,配着很着急需帮助的语言,增加受骗者急躁和慌张的情绪。另外,每隔几分钟便提出一个新的变化或要求,让受骗者在乍听之下符合逻辑的故事框架中被牵着鼻子走。
当然,这些都是小把戏,一般有些社会经验的人是不会轻易上当的。但是这种骗术还有一招撒手锏——叫出你的名字。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一点,丧失了警惕性。
个人信息是怎么流失的?电信运营商有漏洞。据媒体报道,2010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审理过号称首例“中国移动、联通员工涉嫌非法提供、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另外,公民购房、买车、报名考试的时候,个人信息都很容易泄露出去。对此,我们防不胜防。
另外,“领导叫我去办公室”这种骗术还有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为基础——领导向咱借钱行贿,说明信任咱,借了钱能加深自己和领导之间的感情。如果有这种心思,受骗几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