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易国祥:“屈辱协议”不是契约精神
易国祥
//www.workercn.cn2015-01-26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1日起实施,结果,我们医生拿着协议跟患者签字后,红包反而多起来了。”北京一位医学界人大代表说。(1月24日《北京晚报》)

  用协议保证医疗行业廉洁,从推出就遭到医疗行业抵触,这为我们反思饱受争议的“拒红”协议,提供一个契机。

  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而我国医疗行业去年的 “契约秀”是怎样的呢?以北京为例,去年推行协议的第二个月,就有许多医生不认可。这一主要约束医生的协议,受到医方冷遇,绝不只是觉悟问题,显然有悖于这一群体自由的意志。

  诚信是西方契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因数”,可惜,在一个整体诚信不佳的语境下,你想让医患两方“脱污泥而不染”,特别是让被社会“妖魔化”的医生“天使化”,让仍然处于弱势的患者相信雨后天晴,太一厢情愿了吧。

  其实,相对强势的医生,在强大的公众和社会舆论面前,他们也是弱势,而这一纸协议是因为他们中“生病”的少数,让全体医生体验一把 “被治病”的尴尬。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也曾表示:“如果让我签字,我就不会签,这是对医生尊严的侮辱。”

  想通过一纸协议就约束住双方,对于缺乏契约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画梅止渴。这种生硬的方式又深深伤害了多数医生内心尚存的道德感。媒体如果能探究到协议引发啼笑皆非的另一面——患者,有可能是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比如让政府官员也和下级签不收贿赂的协议,你干吗?” 徐凤芹不仅指出了政府部门治理行业不正之风的置身度外,还让人联想到,“协议”失效的背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对医生的关心到位了吗?如果政府没有兑现,我们有什么充分理由签下这“屈辱的协议”?

  在依法治国的强劲东风之下,契约之类的法律方式应该大力推进,但如果不从整体体制机制切入进去、深化改革,你就是再庄重的宣誓、再严肃的承诺、再规整的协议,都有可能成为流产的法治和作秀的道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