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张 贺:靠什么解决“道德焦虑”
张 贺
//www.workercn.cn2015-02-2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报道,近日浙江玉环一名老人摔倒后无人上前查看,后被1辆轿车碾压拖行,8分钟内4辆车经过,20余行人路过,无人搀扶。这一事件与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如此相似,所引起的舆论也是众口一词批判路人的冷漠,慨叹道德滑坡。这些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为什么社会大众的道德素质没有同步跟上,以至于类似的不幸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样的疑问不断出现在人们心中,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焦虑。

  就在玉环事件发生的前两天,在某列高铁上一位孕妇突然出现临盆症状,全体旅客自动捐献毛毯衣物搭起了临时产房,最终母子平安。近两年来类似的新闻至少出现过几十条。

  有人认为,面对危难大众之所以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是因为火车旅客道德素质高,而对倒地老人视而不见的路人道德素质低。这样的看法非常普遍,但从朴素的是非观念出发得出的结论未必就正确。事实可能要复杂得多。

  其实,“应不应该扶”不是问题,“能不能扶”才是问题。许多人面对倒地老人之所以踌躇犹豫不敢上前搀扶,最主要的顾虑还是怕被讹。这种畏惧心理只要看看不久前的一条新闻就能明了。有一位南通老人倒地后大喊:“是我自己摔倒的!”网上有一个笑话,一青年看到一老人倒卧在地,走上前问道:“大爷,我月薪2000,能扶你吗?”老人回答:“谢谢,你先走吧,我再躺会儿。”这样的段子引起的是酸楚的笑声。

  在一条行人来来往往的马路上,在没有其他人可以为你作证的情况下,你出手扶起老人反而被讹诈,不论是对你的人格还是对你的安全都是一个现实的威胁,一旦出现就百口莫辩。不管这种事出现的几率有多小,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多数人就只能袖手旁观,最多不过打电话报警或叫救护车。

  而在火车这样一个密闭空间里,所有旅客都是你的证人,出手救人而被讹诈的可能性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人都会出手相助,救了别人同时又不会惹祸上身。

  马路与火车的空间性质不同,博弈规则不同,人在不同规则下表现不同,毫不奇怪。一味谴责路人的冷漠败德不仅于事无补,更容易得出偏颇的结论。

  实际上,人性有善恶之分,道德素质有高下之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从不认为当今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天然地就低于前人和外国人。今天中国社会的道德风尚、社会大众的道德素质绝非某些愤世嫉俗者所言的那么不堪,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人与事每时每刻都在你我身边发生。你能举出一个中国人失德败德缺德的事,我就能举出相反的一例证明中国人品德高尚。因此,批评中国人道德有问题没关系,但不要停留在义愤上,更应把注意力放在建立有利于增进社会信任的博弈规则上。这正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薄弱之处。以扶助倒地老人而言,如果法律规定救助者无须承担自证清白的责任,那么老人倒地无人扶的新闻就将大大减少。

  解决道德问题不能就道德谈道德,那等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道德水平的高低来划分人群更是偏离了方向。与其高喊道德口号,不如多讲点规则。规则可以养成道德、塑造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建成法治社会之日就是扭转道德风气不佳之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