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多样化的过节方式,是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高度匹配的。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过节方式,只要核心主题不变,呈现的形式就不该被拘囿。
羊年春节已过,回过头盘点春节关键词时,人们似乎发现这个春节多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抢红包”无可置疑占据关键词头把交椅。有手机的地方就有红包,这个春节,很多人都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红包。“抢红包”虽然以年轻人为主,但很多老人参与其中,也玩得不亦乐乎。
“抢红包”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娱乐产品”,“抢红包”的风靡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交革命”,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过节方式。春节刚过,一些舆论便开始反思“抢红包如何毁掉了春节”,指出“抢红包、刷微信不应成为生活的主题”“一些人为抢红包没有看上完整的春晚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等等。
反思抢红包对春节传统的冲击和影响,其实也是在反思传统年味是如何消逝的。那些“远离红包、靠近亲人”的善意呼吁,其实也是对传统的“团圆守岁”“围炉夜话”的怀想。
不只是羊年春节,每一年的春节前后,如何过一个有意思的春节都会成为舆论热点。而在主流舆论视野中,“有意思”和“传统年味”几乎是画上等号的,哪怕是一个“抢红包”的冲击,都会让很多人担心,春节期间好不容易聚拢到一起的朴素亲情,都被电子产品毁掉了。
或许正是基于对传统年味丧失的恐惧,我们总是饱含深情地去“指导”人们如何过年。但这样的“指导”到底又有多少成效?几年前,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在饭店吃“年夜饭”还被视为“另类”,如今,饭店团圆饭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选择。现代城市家庭的规模都不算太大,亲戚也不会太多,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在自己家里张罗十几口子的饮食,折腾个天翻地覆。从传统的角度看,饭店里的年夜饭是对年味的破坏,但当传统的“家族”逐渐被核心的“家庭”取代后,饭店里的年夜饭也不再见怪了。
有故乡的人回故乡,没故乡的人去远方。纵观这几年春节,举家出门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能说那些出门旅游过春节的人不再怀有乡愁,但骨子里的乡愁,并不影响他们“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年味就在哪儿”的现代生活方式。年味是共通的,但同时也是个体的,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年味。
从这些多样化的过节方式来看,无论一些媒体如何深情指导人们怎样过春节,但过节再也不可能归集成“大一统”的形式。与此相对应,无论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团圆、快乐、唱响亲情”这些核心主题并没有变,现代生活只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将欢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已。多样化的过节方式,是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高度匹配的,而“团圆守岁、围炉夜话”这样的过年方式,是和传统的农耕社会相匹配的。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过节方式,只要核心主题不变,呈现的形式就不该被拘囿。当然,如果过年的核心主题遭遇严重的消减或冲击,舆论的引导就会显得必要而有意义。
广州日报:牛年的“红包文化”被赋予提振消... 2009-02-02 |
广州日报:牛年的“红包文化”被赋予提振消... 2009-02-02 |
李 强:消费时代,如何过个好年 2013-02-07 |
别让异化的红包扭曲了春节文化 2013-02-18 |
程晓宇:“精神红包”更宜抢 2014-02-13 |
江德斌:不妨用娱乐心态看待“红包大战” 2015-02-12 |
张 涨:网络红包商战莫要冲淡人情味 2015-02-12 |
京华时报:从春节热词感知文明进步 2015-02-25 |
节日新病 2015-02-26 |
抢红包,抢出了“年味”还是“醋味”? 2015-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