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佳:从“裙子之争”看舆论场生态
//www.workercn.cn2015-03-0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一条横条纹长裙的普通照片引起了网友意见对垒,有人说是“蓝黑”色,有人说是“白金”色,随着争论升级,从国外争到国内,从线上吵到线下。
此后不少媒体跟进报道,眼科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尽管是同一张照片、同一条裙子,但光源、色温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看到的颜色出现差异。
其实,近些年类似于蓝黑/白金之争的事情在网络空间、乃至现实舆论场中并不鲜见,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时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同一个对象,持不同意见、有不同判断、作出不同的评论,实属常态。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也很难得出谁对谁错的结论,正像蓝黑/白金之争纯属游戏。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画地为牢、以邻为壑,以戾气对待戾气,像网络上的对骂、不同明星粉丝间的对垒,还是能够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如果是前者,那我们的舆论场就会充满戾气,社会将因非理性而产生撕裂; 如果是后者,那就会形成一个有序理性的公共说理空间,形成和而不同的健康社会生态。
再深究一下可以发现,人们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有时固然是因事关切身利益,但很多时候是出于深信只有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蓝黑/白金之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情都是多面的、多维的,很可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只抓住大象腿就称大象是一根“柱子”,而且还要求所有人也认为大象是一根柱子,那就成了“井底之蛙”,徒增笑柄。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的舆论场上就会更多一些包容和理性,而不同意见之间的有序探讨,也会真正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编辑:曹茂竹
长 石:“人肉搜索”的缰绳该勒住了 2012-05-11 |
白靖利:消解“网络戾气”不可因噎废食 2012-07-31 |
“激情犯罪” 2012-09-06 |
比争议更重要的是祛除社会“戾气” 2013-07-30 |
大众话题:比争议更重要的是祛除社会“戾气” 2013-07-30 |
曹 林:慎用刺激性话语,社会戾气会少一大半 2013-08-02 |
太原晚报:“反思”能不能等等真相? 2013-08-21 |
祝华新:守护互联网生态的晴空 2013-10-31 |
吕 洪:政务微博,不能跑题 2013-10-31 |
文汇报:网络空间建设的三个层面 2014-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