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在,环保部提出要彻底解决“红顶中介”问题,进一步推进了环评机构的去行政化时间表。虽是微观层面的举措,却折射了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市场化方向。
如同对全国两会环保议题的回应,环境执法正在持续发力:继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各地掀起强势落地风潮之后,环保部又进行了对全国环评部门的执法抽查和整改。
据了解,环保部已查处了63家环评机构及从业人员。下一步将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求所有具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单位全面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彻底解决“红顶中介”问题。并细化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规定,促进环评机构信息的透明化。
“环评”对于环境保护的第一防线意义自不待言。这一道预防屏障如出现缺口和溃败,不管之后如何补救,产生的生态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隐性的公共政策成本,都将难以估量。因此,环保部门此举正是有意牵住“牛鼻子”:生态保护以完善环评制度为抓手,完善环评制度则以规范环评单位、整治红顶中介为抓手。
整治“红顶中介”,虽是微观层面的举措,却折射了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市场化方向。一者,这重申了政府和市场划界,避免了政府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中的一些利益相关人,通过一些二级单位向市场施加影响。二者,这有利于逐渐培养高效、科学、经过市场磨砺的第三方评估力量,在环评一事上形成多方质证、多方博弈效果,减少评价方(环评单位)、被评价方(建设项目)、监督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机会,由此自然推进环评公正化、透明化。从这个角度讲,整改“红顶中介”,才能迎来环评“绿色生态”。
包括环评“红顶中介”在内,一些事业单位或是政府部门隶属的学会、协会、中心,常年游走在市场与政府交界处,已经和今天严格划定市场与政府边界的改革方向相逆。这种一脚体制外、一脚体制内的身份,给了他们寻租的渠道,以及在体制内与市场之间搬运资源、勾连人脉、输送利益的机会。在企业面前,它们以公益和政府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发奖、评审、授牌、拉赞助;在政府部门面前,它们又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经营实体和游说者,搞审批、跑路条、组培训、要项目,如鱼得水、两边获益,俨然已经坐实了中介的角色。
早在2013年年末,环保部就发布通知,要求隶属于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应在2015年前脱钩,现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环评机构都要转企。现在,环保部提出要彻底解决“红顶中介”问题,进一步推进了环评机构的去行政化时间表。这不仅对于环保事业本身是一个利好消息,其实也为其他行业的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一种参照。相关报道见16版
中国青年报:170亿能否再造自然奔腾的永... 2010-06-30 |
红网:数名女生缘何那么容易被强奸 2009-04-30 |
一幅美丽的长画卷 2009-01-05 |
人民日报海外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09-04-10 |
人民日报海外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09-04-10 |
王丹雪:水系环城的诗意栖居不再是梦 2011-04-28 |
刘文嘉:让电视文化重归绿色生态 2011-12-29 |
绿色祭扫正当时 2013-04-02 |
桑胜高:奖励要奖出效益 2014-07-11 |
周一凡:杜绝浪费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2014-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