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拨付惠民款,一方面需要精准配置,好比快递上门,一对一签收;一方面需要公开透明,让社会各界交叉监督
这几年,中央累计安排上千亿资金支持农村危房改造,这是惠民之举。但据新华社报道,一些地方存在资金被基层干部非法侵占的情况。雁过拔毛,获批一万元到农民手中仅有五千;为索要“好处费”,竟让村民春节前送一只鸡上门,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令人欣慰的是,报道中还说,一批这种“索鸡”干部、“拔毛”干部,已经得到严惩。
事后追责,诚然必需,但事先的防范,总好过亡羊补牢。怎么防?以笔者之见,当下扶贫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已经探出了路子。概括地说,不外精准化、阳光化。
具体来说,扶贫资源,过去很多地方常见的配置方式是大水漫灌,粗放低效不算,要命的是提供了很大的寻租空间。“拔毛”者想的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不算啥嘛。你一瓢,我一瓢,黄河都得断流。如今,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路,从根本上绝了揩油的路。
现在的贫困户,都建档立卡了,谁家有啥没啥需要啥,扶贫一方都门儿清。危房改造也好、技能培训也好、农机补贴也好,都直接配送到户。这是自上而下的精准供给,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寻租捞油水现象从而大幅减少。
另外,信息的高度公开阳光化,则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保证。国家有什么惠民政策、补贴措施、具体项目,以及这些条条款款能给哪些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明明白白地广而告之。很多地方已经把这些内容公开到村了,在村部竖起大展板,信息上墙。
这么一来,在项目上、资金上、各种补助上我能拿多少,老百姓心里就明镜似的。该拿的没拿到就可以直接反映。村干部勾结作弊,上墙的信息造假怎么办?不用怕,各村纷纷驻有扶贫工作队、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已经形成了多元交叉的制约监督格局,想玩猫腻,难度大大提升了。
不光危房改造资金、扶贫资金,其它惠民资金的拨付、使用,道理是一样的。一方面需要精准配置,好比快递上门,一对一签收;一方面需要公开透明,让社会各界都可以监督。这样,才能保证资金不被挪用,才能让国家的惠民政策不卡在“最后一公里”,才能在推行惠民工程时最大可能地杜绝寻租现象。
吴睿鸫:央企新增上缴红利的流向更值得期待 2010-11-05 |
陈志龙:八万亿,让人振奋亦发人深省 2011-01-13 |
黄琳斌:民主是民生的催化剂 2011-01-14 |
慈善超市:互惠才有生命力 2011-08-30 |
网声 2011-09-02 |
胡印斌:榆林公车何以越治理配置越高 2012-05-16 |
马红漫:政企之间应该有一道“防火墙” 2013-02-27 |
彭竹兵:专项财政扶持资金未到取消时 2013-08-21 |
詹 勇:破解“小官巨腐”的权力症结 2014-11-18 |
马志刚:用制度让财政资金不再“沉睡” 2015-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