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清明将至,祭扫活动也即将进入高峰期。记者近日走访厦门各大墓园发现,墓地售卖正进入一年中的旺季。而与此相比,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却在厦门“遇冷”。尽管已推行近10年,选择“生态葬”的逝者仍寥寥无几。目前,全市仅1例树葬、3例花坛葬、191例草坪葬。(《海峡导报》4月2日)
“生态葬”并非世俗眼光中的“便宜葬”,且也符合低碳、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的国际主流殡葬观念。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广生态葬法,如民政部门在审批经营性公墓时,要求必须划出一定区域,实行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寄存等节地葬法。但不少地方“生态葬”普遍遇冷现象则说明,助推好风气,要有好办法。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些公墓的生态葬法乏人问津,我看未必全是“入土为安”或“厚葬示孝”的传统习俗使然,还包括对于各种益处多多的“生态葬”,尚缺一种长期性、连续性的有力宣传和组织。譬如,每年清明节期间,面对祭祖扫墓的大量人流,少见墓园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开展“生态葬”的宣传仪式或活动。
推崇“生态葬”,靠等更靠促。在这方面,许多经营性墓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即便也应提供生态葬法,却可能更热衷于推销墓葬。所以,政府部门要号召和发动社会公益力量,经常性地安排和开展“生态葬”的宣教活动。特别是在清明节这样的扫墓高峰期,更要以多种创意与形式,把“生态葬”作为一张宣传“主打牌”,引导和提升全社会文明、生态的殡葬风气和观念。
之所以说“生态葬”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着力推动,是因为除了公众主动认可和接受“生态葬”,还需要一种便于实施“生态葬”的外部环境与氛围。譬如,近些年来,海葬是接受度颇高的生态葬法。以厦门为例,从2008年推出至今,已有数百位逝者选择“魂归大海”。但这当中,也有一个现实难点:不少地方推出的海葬活动断断续续,不能形成常态化。无船可租经常成为海葬最大的“拦路虎”。一些符合条件的船舶公司,因为忌讳而不愿将船出租用于海葬活动,还有航道开辟、骨灰撒海定点海域的审批等方面,涉及多个部门,必须通过政府出面协调,才能得到顺利解决。
在我看来,化解“生态葬”的遇冷尴尬,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形成一种主动作为的积极姿态,同时也要努力改变生态葬法“低廉而不低端”的固有印象。选择“生态葬”,其融入自然、生态环保等的有利之处显而易见,但“节约土地”不是为了“简化祭拜”,如何通过相关设施的建设与配套,确保人们既愿接受生态葬法,又能感受庄重祭扫,这也是有利“生态葬”选择升温的一种辅助措施。
解放日报:再来次殡葬改革如何 2009-03-30 |
图说:沃土 2011-03-31 |
杨兆敏:殡葬改革到时候了 2011-04-02 |
苑广阔:“生态葬”需要时间也需要政策支持 2013-04-03 |
解放日报:再来次殡葬改革如何 2009-03-30 |
死不起与没地死 2014-04-08 |
邓子庆:倡生态葬值得大力推广 2014-08-08 |
江德斌:生态葬奖励要走出被冷遇的尴尬 2015-03-17 |
杜燕:官员驳“市民死不起” 北京大力推行... 2015-03-27 |
新华网:治“毁林造墓”,宜疏不宜堵 2009-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