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河南小伙王超杰与东北小伙搭救落水工友不幸遇难。施工方律师称,王超杰是农村户口,只能赔偿19万多;那名东北工人是城市户口,可以赔偿40多万。尽管王超杰事件有了最新进展,工程的最终承包人冯氏彩钢承诺赔偿王超杰家50万元,但事件留下来“同命不同价”的制度反思,却依然发人深省。
透过这一事件,我们看到,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户籍制度,依然是条生命价值的“分割线”。上学、治病、养老,城乡有别,甚至衡量生命的价值,城乡亦有倍差。可以想象,在谈论儿子赔偿事宜时,一句“你儿子是农村的”,扎得王父有多深多痛。皆是见义勇为,却遭遇“同命不同价”的尴尬,如此不合理状况如果不从制度上去改变,未来还有多少个体命运和家庭悲欢将被深深刺伤?
回顾以往,类似案例已有不少。有人说,同命不同价其来有自,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有城乡差别。但是,上位法《宪法》、《民法通则》等均确认公民的民事权利一律平等,从未规定可以因户籍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况且,王超杰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按照国务办发布《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亦无城乡之别。法律“打架”的问题,是时候清理了。
放眼社会,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同考不同分……因户籍而存在的制度性不公,还在现实的土壤中“开花结果”。不禁要问,户籍壁垒造成的社会弊端,还需要多少新的注脚,才能激发彻底的改革。这是一道社会转型迈向良法善治的时代拷问。如何解答,如何开创“人不分城乡、地不分东西”的局面,是法律彰显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
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和时代前进的脚步,否则国家发展与社会运转就会磕磕绊绊。比“同命同价”更值得期待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待遇”。这是解决诸多政策实践不公的根本之道。但不可否认,弥合城乡鸿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革而化之,与时宜之”,必须从全社会的共识上升为政策实践。没有城乡之别,不能只冀望于天堂。
人民日报:历史的呈现与拓展 2009-11-17 |
人民日报:历史的呈现与拓展 2009-11-17 |
盘点:2010年十大焦点评论 2010-12-27 |
蒋丽娟:儿慈会拿什么来消除公众“误解” 2013-01-08 |
下乡教书开宝马? 2013-09-12 |
王石川:抗震救援当以细节呵护“生命第一” 2014-08-04 |
南水北往,融通的不仅是水 2014-12-15 |
吴黎明:媒体“乌龙日”,为何世界性通讯社... 2015-03-20 |
中国网:向佳节忙“冲刺”的世博工人致敬 2009-10-04 |
中国网:向佳节忙“冲刺”的世博工人致敬 2009-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