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 毅:“防”字当头 应对极端天气
//www.workercn.cn2015-06-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事前的“防”,往往比灾后的“救”更为重要

  近期,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入汛期以来,我国极端性天气增多,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和各地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保护群众、缓解灾情,不断夯实公共安全防线。

  极端天气频发,可谓“环球同此凉热”。印度罕见高温持续半个多月,造成逾千人死亡;巴西北部出现干旱,秘鲁、智利等国家的部分地区则遭洪涝袭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供水紧张,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却遭遇暴风雨。面对越来越“任性”的天气气候,世界各国都严阵以待,奋力减灾防灾。我国人口众多,气候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世界上遭受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90年至2013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死亡9.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5万多亿元。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面临着更重的压力和更大的挑战。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气温纪录还在不断刷新。全球15个最暖年份中有14个发生在21世纪,受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海洋表面温度升高等因素影响,2014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2015年全球气温有可能再创新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洪水、干旱、热浪、强风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这一趋势未来还可能继续凸显。“天有不测风云”,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还是要多一些敬畏之心,多一些科学应对。

  从以往经验和教训看,未雨绸缪、加大防灾力度,下好先手棋,是关键的一招。事前的“防”,往往比灾后的“救”更为重要。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待加强,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人防灾减灾的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汛期就是考验,险情就是命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就“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的批示中所强调的,要深刻吸取教训,强化维护公共安全的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风险和挑战面前,只有时刻紧绷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这根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防强风、抢大险、救大灾,进一步做好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让群众远离灾害的侵袭。

  面对频走极端的天气气候,我们还应着眼长远,涵养生态文明。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多重压力之下,我国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今年一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具有协同效应,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人走灯灭节约用电,少开车多坐公交,长时间停车时熄火,节约用纸减少林木损耗……大家都行动起来,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和环境才能更加安全、美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