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沈 彬:打击“医托”,别忘了“患者教育”
沈彬
//www.workercn.cn2015-07-14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要全面治理“医托”的顽疾,“患者教育”要及时补上,这已经不是一个“科普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治安的严肃问题

  近日,北京警方成功侦破了北京有史以来最大的“医托”诈骗案,一次抓获涉案嫌疑人150名,其中“医托”80余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60余名。此前,媒体曝光了北京“百德堂”雇用大量“医托”在火车站及一些三甲大医院门口行骗的勾当,引爆了舆论怒火。

  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合严打“医托”,民间自然叫好声一片。但是,还得问问:为什么这些年来,“医托”这种丑恶现象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屡禁难绝?治理瓶颈在哪里?

  以刚被媒体曝光的北京“百德堂”医托案来说,欺骗的手段并不高明,就是雇一帮“医托”到医院、车站,假冒老乡、假装“同病相怜”,总之将患者骗到自家的医院“治疗”。开的药都是吃不死人、治不好病的药(主要是中草药),而且价格虚高。一位农民工得了牛皮癣,一个疗程的中草药要8000元,三个疗程下来要两万多元!

  为什么这么明显的诈骗行为,之前一直很难得到严肃处理呢?

  其实,卫生执法部门也有苦水要倒。一是取证难,要严惩“医托”,就要全面取得诊所雇用“医托”、“医托”诱骗患者就诊以及事后分赃这整个证据链上的证据,涉及跟踪、录像等繁重的取证工作,这对医政部门来说难度不小。二是,认定雇用医托的黑诊所搞“不当治疗”困难较大。明明知道医生昧着良心,对红斑狼疮等治疗难度很大的疾病,故意开出了包括大量名贵中药的大处方,或者开出价格很高的营养剂,有违医德,但医政部门也较难认定这属于“不当治疗”。

  所以,要严打“医托”,就得靠公安、卫生、城管等分工合作、协同执法。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医托”之所以这么容易将患者从正规的三甲大医院骗到小诊所里就医,背后还有一个“患者教育”的短板问题。

  目前,金融行业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投资者教育”,就是让投资者在投资之前明白投资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审慎做出投资选择。同理,因为现代医疗的复杂性,也需要加强“患者教育”,让患者就诊之前知道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针对某疾病,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治疗效果如何,费用大概多少?哪些费用能进医保?哪些医院才是这种疾病的权威治疗机构?等等。

  如果一个患者(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的患者)能掌握这些基本的“患者教育”信息,知道大城市里哪些医院是比较权威的,也就不会听信车站、候诊室里的那些医托老乡、病友天花乱坠的胡吹,盲目跟着去小诊所了。

  但现状是,“患者教育”缺乏可信赖的信息传播渠道:普通患者往往只通过最低效的口耳相传,来交流那些医院比较权威之类的信息;而网络医疗信息因为高度商业化的原因,并不值得信赖。

  剩下来的就是,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公立大医院要放下身段,向患者做传播,乃至做“公益营销”。比如,很多三甲大医院明明是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但是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愿主动去做宣传、推广;结果就是,一些医疗落后地区的患者往往不知道这些“大字号”,反而会去投奔那些不惜血本投放广告、搞恶意营销的不法民营医院。

  要全面治理“医托”的顽疾,“患者教育”要及时补上,这已经不是一个“科普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治安的严肃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