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了让市民爱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进一步提升其水平才是王道。毕竟,医疗服务机构获得市民信任,终究是“不看广告看疗效”
到深圳大医院看病“挤破头”,是不少人的真实体验。能不能少些人“扎堆”大医院?根据近日记者的调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各级医院其实都“潜伏”着大量名医,一些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甚至吸引了多国患者慕名求诊。如此高大上的医生却呈“潜伏”状,真是资源浪费。
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一个数据也令人感慨。今年深圳市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反映,在深圳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至少一半以上的病症可在社康中心解决。大医院一下子多出一倍的患者,出现“挤破头”“累垮医生”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何足为奇?
本可在家门口把病看好,一些患者却跑远路去大医院,还得支付相对更高的挂号费、检查费等费用,这似乎透露出“人傻钱多”的任性。且慢!如果患者明知社康中心或基层医院治自己的病不过是“小菜一碟”,却执意舍近求远,那的确让人费解。但患者在无法笃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情况下,选择评级更高、名头更响的大医院,又有何不妥?谁又敢拿自己当小白鼠?现在的问题是,市民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真实水平尚不清楚。因此,眼下要做的是全面、客观展示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准,而非徒然劝告市民少一些盲目、放胆让基层医疗机构去把脉施治。
既然基层医疗机构“藏”有名医,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相关机构就应当广而告之,让名医“香”起来,人气旺起来。把名医、专家团队、科室分类、特色专科门诊等实力要素好好晒一晒,让市民能够清楚而方便地了解,将能增强市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从而利于实现“市民少跑腿,大医院拥堵减轻,基层医疗机构人气变旺”的多赢局面。
基层医疗机构有点“冷”,是因为市民在心中默默给它打出了一个低于其真实水平的分数。但毋庸讳言,市民评分偏低,也与有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确不高有关。虽然整体上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水平在走上坡路,但仍有少数社康中心、基层医院水平偏低也是事实。很可能正是因为少数基层医疗机构给市民造成的不佳体验扩散开来,形成“木桶效应”,从而拉低了市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总体评价。为了让市民爱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进一步提升其水平才是王道。毕竟,医疗服务机构获得市民信任,终究是“不看广告看疗效”。
人民时评:小医院,让我如何爱上你 2009-12-17 |
柴 闻:学医的为啥卖起臭豆腐 2010-10-12 |
人民时评:小医院,让我如何爱上你 2009-12-17 |
吴 帅:随意静脉用药暗藏巨大隐患 2011-11-30 |
张海通:“一个人的卫生院”是怎样产生的 2012-10-31 |
佟 彤:诊疗费10元封顶之后 2013-02-22 |
才让卓玛:回乡看病呼唤资源均衡 2014-04-18 |
佟 彤:基层医院也该有名医 2014-10-16 |
解放日报:多点执业,多方共赢 2009-04-09 |
武汉晚报:靠什么让病重的孩子优先看病? 2013-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