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吴雪萌:新时期“愚公移山”的三个看点
//www.workercn.cn2015-07-22来源: 大河网
分享到:更多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岩头村小组因居住在悬岩上而得名,靠着一条悬崖路进出,为改变交通不便和贫困,岩头村小组组长李华明带领10余户人家用最传统的钢钎、铁锤等工具历时11年在悬崖上“扣”出一条简易进村路。(中新网 7月21日)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然而曾被古人嘲笑的“愚蠢”在现代却成就了百姓生活中的奇迹。当代愚公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为民务实的至善在一条脱贫致富路上印证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自力更生意识是“移山”利器。面对贫困地区脱贫的艰难命题,李华明信奉的是“苦等不如苦干”,与其坐等他人救命,不如积极自救。有了自力更生的意识,村民们才有了脱贫的主动性,才能使施救者看到救助的必要性,进而引来“东风”。一味坐等天上掉下的“馅饼”,依赖政府和国家的特殊优待,就算把路铺到家门口,也未必肯往前迈出一步。

  党员干部带头是“开路”阔斧。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党员干部不带头迈出开路的第一步,工作只停留在吆喝的阶段,是难以取得成果的。有了干部这个“火车头”拉动,就算是十余户人组成的小火车也能持续不断地开动11年。

  地方政府支持是“脱贫”锦囊。古人云:“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全村筹资,户户出力,干部带头,政府支持,集聚各方力量,悬崖峭壁怎能阻挡脱贫路的修成?有了村民和干部的齐心合力共谋事,政府的资金支持才是点睛之笔。

  有道是大智若愚,何谓大智慧?带领村民一步一步敲击出一条悬崖路是踏实肯干的智慧;11年仅凭双手改变自然地理障碍是锲而不舍的智慧;先修路再思通水通富裕是一心为民的智慧。多些“愚”的干部,则多些富民强民的智慧;多些智慧,就多一些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