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月15日下午5时,天津市召开滨海爆炸事故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徐岗介绍志愿者参与救援处理善后情况。徐岗表示针对天津港事故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现在已招募110多名专业人员,并组建了心理疏导志愿团队,提供心理疏导帮扶。(8月16日中国新闻网)
这已是无须渲染的灾难。12日深夜的爆炸发生后,无数人把目光拢聚在津门滨海。有对事故原因的追问,有对“世界最帅逆行”的褒赞,有对消防服役制度的反思,甚至还有对灾难发生前的那场谈心活动的打量,感动也好,悲愤也罢,都是一场大灾难中正常的表情符号,而回到看似残忍的理性中来,对人的朴素关注,永远是灾难中最核心的表达。毕竟,在不由分说的灾难面前,人常常是最无力的。
连日来,以救治、搜救为关键词的灾难救援,始终是来自灾区前线的关键词,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让人颇为欣慰的是,随着救治和搜救的开展,心理疏导也成为救援的关键词。无论对于那些躺在病床上接受救治的人们,还是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们,都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排遣心中的痛苦。立体的救援,本应是现代灾难救援的标配。
于此,我们相信,伤者将得到最好的救治,包括心理上的,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也将得到心理上的帮扶,但是,还有一个群体,他们同样也是灾难的受害者,却可能成为被遗忘的群体——这就是在灾难发生之时,虽然没有遭受看得见的伤害,但却经历过恐慌的人们。
这种恐慌一方面可能来自灾难本身的心理冲击,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灾难造成潜在损害的担忧,比如他们的财产在灾难中的安全性保障,由于缺乏稳定而有信心的预期,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焦虑。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已经有核心爆炸区的居民公开表达这样的诉求——要求政府回购房屋。这并非是给灾难救援添乱,更不是所谓的发灾难财,任何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不能成为并非天灾的牺牲品。
他们或许正惊魂甫定,或许还心有余悸,或是心神不宁,一场如此大面积的灾难,这可能是一个在数量上并不可小觑的群体,而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所带给他们心理上的冲击,除了当下夜不能寐的恐慌外,还可能在未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他们来说,眼下最需要的也是来自专业的心理干预帮扶,越早的介入,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关怀。
基于资源的稀缺以及效率的考虑,他们成为暂时被疏忽的群体,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不能成为那个被遗忘的群体,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他们应该进入帮扶的视野中。这种帮扶既包括基于对个人权益保护的政府承诺,也包括专业的心理疏导,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自政府方面的郑重承诺,可能是纾解恐慌最有效的心理疏导。(高亚洲)
燕赵晚报:汶川地震两周年,我们从不曾忘记 2010-05-12 |
踩踏悲剧引发的思考 2010-11-24 |
黎 明:人类共有的伤痛与经验 2011-03-15 |
刘克梅:碘盐抢购危机击中弱化的心理抗灾力 2011-03-17 |
黄 晴:从恐慌消费说开去 2011-04-06 |
让灾害应急机制更加完善与成熟 2008-11-26 |
光明日报:相信科学,消解“末日恐慌” 2012-12-12 |
何 高:灾后重建应先建“心灵家园” 2013-04-27 |
陈 周:韩客轮幸存者“尚未幸存” 2014-04-21 |
重要的是让公众“心里有底” 200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