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慧敏:自强自立,收获的不仅是学费
//www.workercn.cn2015-08-2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想真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除继续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外,还要引导学子们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一切全由家庭或社会包办,未必是好事

  我上大学那会儿,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学校按人头发助学金。根据家庭情况,分为4个等级。我们班享受一等助学金的只有一人,每月23.5元。

  这个同学和我一个宿舍,来自湖北农村,自幼丧父。每个月领到助学金后,他都会第一时间给家里寄5元。他告诉我,有个弟弟在老家县城念高中,靠他供养。我们学校离火车站不远,课余时间他经常到车站帮人扛行李。碰上好心的,会给上块儿八毛的。那时候还不兴勤工俭学,他做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这个同学很让人敬佩:尽管穿得最破,大学4年,每个学期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毕业后20多年未曾谋面。他目前在政府一个重要部门当处长。3年前,他的儿子考上了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学。送儿子报到时,他带着那个很“潮”的年轻人来看了我。

  不久前,老同学又突然造访,进门一脸落寞:“专为儿子的事来的。丢人啊,有多门功课挂科,有的补考也没及格。学校发了函,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再‘挽救’一下。”

  话题又聊到了他的弟弟,他更来气。弟弟在他的资助下,后来也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成了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可弟弟的儿子从小就不好好念书,好不容易才考了个“三本”。可念了不到一年就被学校劝退了。因为天天不上课,躲在宿舍打电玩。

  他不明白:孩子们现今的学习条件,比他当年好多了,可怎么会成了这样?

  这些年,民生保障有了长足进步。就拿读书的学费问题来说,在社会各界努力下,各项保障措施越来越完善,即使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找到就学的门径。

  不过,事实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除继续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外,还要引导学子们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一切全由家庭或社会包办,未必是好事。有个朋友的孩子正上大二,这个暑假做父亲的狠着心给孩子找了份“送水工”的活。看着烈日下扛着水桶晒得黑黝黝的小伙子,我相信,这个假期小伙子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学费!

  求学,本身就是个清苦的历程。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大学之要义,除了研究学问,还要砥砺德行。也就是说,培养吃苦耐劳品德,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德行走样,即使硕士、博士毕业又有什么用呢?!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知名学者被一所大学邀去作讲座。路过食堂时,不小心把一个学生手里的碗碰落到了地上。学者发现落在地上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学者早年当过知青,知道除了偏远的山乡,城里已没有人用这种碗了。看着学生那身寒酸的穿着,学者动了恻隐之心,说,实不相瞒,你这只碗是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我出10万元卖给我。谁知学生说,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因为看到这只碗就提醒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应加倍努力……

  学者深深感动。此后的三年里,每学期都会匿名给这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可他没想到的是,三年后的一天,那个学生找到了他。此时的青年,从头到脚都是名牌。青年拿出那只做工粗劣的土碗说,当初你准备花10万元买下这只碗。现在5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学者问,你真想通了?青年说,早就想通了,有钱什么都好办。三年前您愿出10万元的价格没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我收到了不少捐款……

  故事的结尾令人啼笑皆非:学者说,其实这就是一只家常土碗。既然你来了,我还是愿意出一万元买个教训。没承想青年竟高兴地收下钱,乐颠颠地走了。

  这样一个“骨头泡软”了的青年,能指望他将来报效社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