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刘洪波
监管虽然条令高悬,实际上流于空无,旅游变成旅行购物,导游变成导购,以至于整个行业达到需要再造的程度,监管有责任
有些职业其实是已经消失了的,但它名头还在,于是常因名实不符引起纠纷。导游就是例子,他经常导购。刚刚有一个香格里拉旅游冲突的视频,就是这样,游客没有购物,导游冷嘲热讽,口角顿生。
媒体报道,这位导游接到旅客,就表示“不欠大家什么,最好不要过多来麻烦我”。游完一个景点,准确地说经历一个购物点后,导游就登记消费量,没消费的被问“为什么不买东西”,回答“我不需要”,导游就说“那你完全就是骗人”。是说“不需要”算骗人,还是说来旅游却不购物算骗人,天知道。
导游引导旅游,导购引导购物,当旅游变成购物,旅游团就成为购物团,导游就变成导购。如果全都正名,则购了物,又旅了游,反倒是“乐购”。但既要吃导游的饭,又要做导购的生意,游客以导游标准要求导游,导游以导购标准要求游客,麻烦就产生了。
据说导游也委屈,“没有收任何服务费”,“工资确实低”,要靠导购在店家拿回扣。据说旅行社也有苦衷,“竞争太激烈了,报价不低到靠购物赚钱拉不到客”。照这样说,就是游客有问题,明知道价格低到离谱你还去,活该挨宰。有些团正是这样,价格高出一截,特以“全程不购物”为口号。
这意味着,超低报价揽客,到处导购赚钱,虽被旅游业管理规则明令禁止,实际上却变成了正常化运行机制,规规矩矩从事旅游服务,反而是例外。这也正是问题的严重性之所在,监管虽然条令高悬,实际上流于空无,旅游变成旅行购物,导游变成导购,以至于整个行业达到需要再造的程度,监管有责任。
自发秩序经常是恶质的、不断下坠的。旅游变旅行购物,购物成主体,观光成附带,是一个例子。旅游对个人是个乐子,于社会是个产业。旅游业以服务个人的乐子立足,不该以逼人购物生存。诱人以低价旅游,逼人以购物消费,骗人在先,宰人在后,实为“开门纳客,关门打狗”的变种。这表示真正的旅游其实已经没有了,导游这个行当名存实亡,这种名不副实的购物和导购,既劣于名副其实的旅游和导游,也劣于名副其实的购物和导购。
这种不断恶质化的秩序,还可以从推销语的变迁中感受到。就像旅游本来不是购物,现在却意味着购物,所以要特加“全程无购物旅游”才能达到旅游的原意一样,钻石先叫钻石,然后要叫天然钻石、纯天然钻石、真正纯天然钻石,每加一次“正货”的强调,都意味市场秩序又劣质了一步,底线又退了一步。
不提倡道德,不厉行监管,不严格法治,迷信市场自发秩序、管理就是服务、存在就是合理,如同迷信水往高处流。旅游被改造成购物,市场中不是特例。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人)
王斯敏:导游安心,游客才能舒心 2010-09-16 |
张兮兮:逼购乱象不能仅仅指责导游 2012-05-10 |
何勇海:“不买东西可耻”拷问旅游监管 2014-01-08 |
丁永勋:“饿导游”变“恶导游”暴露监管缺失 2015-05-05 |
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倒逼旅游市场规范 2015-05-07 |
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倒逼旅游市场规范 2015-05-07 |
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倒逼旅游市场规范 2015-05-07 |
白靖利:别让“骂人导游”事件再三重演 2015-05-06 |
羊城晚报:厘清市场秩序再谈“小费转正” 2009-10-20 |
羊城晚报:厘清市场秩序再谈“小费转正” 2009-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