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伊丽莎白·雷米克等学者发表《不要把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归咎于独生子女政策》一文,经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讨论。(澎湃新闻网9月1日)
这段时间,有关“光棍危机”的话题甚嚣尘上。这样的担心也不算杞人之忧,因为公开信息显示,新中国性别比失衡始于1982年,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之后一路飙升。1994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115以上,2004年达到最高峰121.2,其中一些省份还长期维持在130,已严重偏离正常区域。有学者形象地预估,2020年左右,中国“剩男”规模将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其间的绝大部分将从“单身汪”成为“终身汪”。
媳妇成了奢侈品,找对象成了人生最大的竞争。这样的担心,自然不只是市井花边,更是公共议题。其实早在2002年年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两非”)的规定》就已出台,治理性别比失衡大幕开启。随后,“关爱女孩行动”、协作查处“两非”案件等行动,也算紧锣密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实现了自2009年以来最大降幅,但依然高于国际公认合理区间103至107的水平。
性别比失衡,在中国就是“男孩问题”。想尽一切办法生男孩,这是“光棍危机”背后的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严苛的生育政策不过是推波助澜,但绝非始作俑者。正因为想要男孩,才会寄望通过人工手段实现夙愿。于此而言,查处“两非”固然重要,但诸多家庭骨子里的“男孩偏好”足以冲破制度的藩篱。
很多家庭想要男孩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从农耕社会走来,认为家有壮丁,才能五谷丰登,“男丁情结”绵延不绝。二是养儿防老的习俗。在社会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指望儿子而非女儿,这就使得每一辈父母都指望生个儿子,而不至于晚年“老无所依”。三是歧视性政策的挤压。男女平等虽然是句老话,但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实令女方父母备受打击。比如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的性别歧视,文化舆论对男权社会的价值鼓吹……层叠下来,就是“生男好过生女”的错觉。
眼下,“单独二孩”政策适度弥合了性别比的失衡。不过,指望全面放开来解决中国媳妇问题,显然不乐观。来自卫计委的消息称,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共有145万对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对办理了手续。然而,此前相关部门的预期是,“全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约200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已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当此背景下,指望生育政策调整来纾解“光棍危机”,可能远水不解近渴。
也许,唯有协同后顾无忧的社保制度、男女平等的权益落实、重构健康理性的生育文化,“剩男问题”才不至于在将来成为大问题。
西安晚报:如何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2009-12-05 |
西安晚报:如何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2009-12-05 |
朱慧松:奥运冠军莫非火眼金睛 2010-08-06 |
微言 2011-09-29 |
采桑子:李俊文营造的“金瓶梅世界” 2012-12-07 |
几多愁绪当反思 2012-12-07 |
黄佟佟:听《离婚律师》讲“中国式离婚” 2014-08-18 |
红网:“光棍助推经济增长”的可悲之处 2014-10-29 |
北京晚报:狼或羊,喜欢就行 2009-02-03 |
北京晚报:狼或羊,喜欢就行 2009-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