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汪昌莲:“水危机”来袭,该反思的何止洞庭湖?
//www.workercn.cn2015-09-11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在素有“长江之肾”美称的洞庭湖,一场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正在袭来。近日,湖南省召开“洞庭湖水环境”专题座谈会。来自省水利、发改、环保、财政和农业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环洞庭湖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党政领导纷纷发言,主题只有一个,即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洞庭湖“水危机”。(9月10日《经济参考报》)

  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客观规律,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与文明。水,浇铸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强大物质基础;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流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水,作为人与自然的生命之源,承载着历史,也决定着未来。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再仅仅是对当今社会的警示,更是对人类的警戒。“长江之肾”洞庭湖濒临衰竭,便是残酷的例证。

  伴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表现出了对自然资源疯狂的掠夺和破坏,森林植被锐减、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直接导致水土保持能力的严重削弱。据资料显示,我国四大淡水湖水系面积较解放前缩小了一半以上;特别是,无序的工业生产和过度养殖,我国70%以上的水资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过去一度以水乡著称的湖北、湖南、江西等湖区的一些农村,也不得不以打井汲取地下水生活。“长江之肾”洞庭湖遭遇“水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据联合国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生活缺水,在严重缺水地区,因争夺水资源而导致的械斗、部落乃至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屡见不鲜。我国本身人均水资源匮乏,加之区域分布不平衡,以及水体污染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湖泊、水库都变成了“养殖场”,阡陌纵横的塘堰、层峦叠嶂式的网箱、成千上万吨的颗粒饲料、化肥、鱼药,使得那湖泊、江河不再弯曲有致,水不再平淌清澈,呈现出不可承载之痛。

  然而,破坏容易恢复难,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治理技术要求高,恢复周期长,经费投入大。如,洞庭湖治理已实施多年,但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扩大。面对“水危机”来袭,该反思的何止洞庭湖?加强水资源保护,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全社会都要加大对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力度,遏制住水体污染、枯竭的恶化趋势,逐步恢复水资源应有面目,切莫让我们的子孙,陷入无尽的沙漠和悔恨的泪水之中。(汪昌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