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鲁 珊:“扶老人困局”并非信仰缺失
//www.workercn.cn2015-09-25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更多

  “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自9月8日起,一直经历着情节的反转。首先是女生小袁网上寻找目击者,而后是目击者称“小袁承认撞人”,再后是警方认定小袁与老人有“身体接触”,负主要责任,昨日,当事人小袁更新微博,连问数遍:“我做错了吗?”

  “扶老人被讹”成为一个困局,大约是在2008年后。

  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发生在2008年的“彭宇案”。据数据统计,2000年到2007年,关于“扶老人”的新闻每年不到100条,但在2008年达到300多条,其中近60条直接与彭宇案相关,此后,类似新闻事件井喷,2014年达到3234条。

  “扶老人被讹”从此被视作困局,人们普遍认为意味着社会信仰的缺失。这实在是个误读。应该说,扶起一个摔倒老人,展现了“人性向善”的道德力量,但同时,囿于外因不敢扶,并因之陷入群体性焦虑,同样展现了“人性向善”的趋势。如果道德真的缺失,“直接不扶”是最干脆的利益选择,不会有扶与不扶的焦虑。越是纠结,越是因为“向善”的道德信仰不但存在,而且明显。只是道德实践产生了高成本和高风险,或者说,正常情况下道德力量与法律规则、社会制度之间是统一的,如今产生了分裂,甚至部分对立。

  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一个道德困局会由一桩法律判决引发。这个困局,病因不是信仰缺失,而是法律规则和社会制度未能呼应。

  暂不提“城镇老人意外伤害及医疗保障状况”,单论法律规则。引发这一困局的“彭宇案”,最后真相是什么,至今依然没有定论。而在最近这起“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事件”中,警方公布结论,本来是可能破局的关键,但警方再次错失。

  正如当事者小袁在微博中质问的,为什么我要负主要责任?

  法律不是政治老师,也不是政工干部,它只要提供证据,让事件更接近事实。这起事件中,监控核心数据空缺,但从技术上,擦碰痕迹、受伤部位,倒地方位等的勘测都不是难事。据小袁透露的警方依据——虽然老人有病,不至于自己摔倒,肯定是外力,小袁离老人最近,所以小袁与老人应该有相互接触。

  这样匪夷所思的逻辑,并非警方亲自公布,但警方公布的一句“相互接触”,相比更含糊其辞。

  解铃还需系铃人。“扶老人被讹”的困局,必定需要一次有诚意的事件来破解——所谓的诚意,是高度职业化的,负责任、全透明地还原客观事实,让讹人者无空可钻,让扶人者无冤在怀,让围观者无疑可问,也让法律体系自身,招回渐行渐远的信任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