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面试时,如果考官盯着你的鞋子看,或者问你“多久洗一次头”,你会怎么想?前天,几名大四学生就在朋友圈中分别吐槽了自己碰到的“奇葩”面试题。(9月24日《重庆晨报》)
近年来,“奇葩”考题屡见不鲜,面试时、试卷上、练习册上、假期作业中,比比皆是。然而,不要一碰到不好回答的问题就说是“奇葩”考题,就像这次面试的考题“多久洗次头”,其实一点也不奇葩。
“多久洗次头”,既可以直接回答,一天、两天或一周;也可以间接回答,因缺水、回家时间不确定、出差等原因,没有固定的洗头时间。面试考官说得好,询问几天洗一次头,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是想了解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场素养测试,从而知悉学生的潜在职场能力。这有什么奇葩呢?
不久前,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番茄炒蛋怎么做”“面条怎么煮”等考题被认为奇葩。真的奇葩吗?如果大学生连这些生活常识都不懂,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教育的失败,但至少可以说,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很多年前,大学生拿着煮熟的鸡蛋干瞪眼,想吃就是不知道怎么打开壳,现在想起来都是笑话。
不要动辄以奇葩考题相称,有的考题在你看来是奇葩,而在他人看来不一定,至少出题老师还是动了一番脑筋吧,所谓的奇葩考题的背后,大多是有深意的。那么,如何辨别不是奇葩考题,我个人认为标准大致有三:第一,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出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学生的考题,不能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不能解答;考娃娃的题,不能成年人都不能解答。第三,不要千方百计出偏题、难题、怪题,以把人考倒为乐,显示自己的高明。
由此我想起一道“万能考题”,可以考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的人。或许有人认为奇葩,但我不这么认为,就是“1+1=?”这道题。小学生回答等于2,对的,算术就是这样的;中学生回答等于10,对的,二进制;企业家回答等于3或4或5,也对的,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合作,就是希望获得“1+1大于2”的结果;倘若高端一点,有人回答“1+1=1”,这肯定是对的,哥德巴赫猜想不就是这样吗?
时下,考考考早已不是老师的法宝,而是各行各业都要进行考试,要考试就肯定有人出考题。当然,出题者在出题时,必须要考虑答题者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差异、地域差别等因素,尤其要把考试所要达到的目的考虑清楚:是要把学生考倒呢,还是要选拔真正的人才?考虑清楚了这个问题,奇葩考题就能最大限度地予以杜绝。
检察日报:黄光裕案的背后你别猜 2008-11-28 |
检察日报:黄光裕案的背后你别猜 2008-11-28 |
胡 晓:明星慎当时事评论员 2010-09-06 |
钱夙伟:一块“伪牛排”难倒六个部门? 2011-03-10 |
高考在中国总有点悲壮 2011-06-08 |
江亚平:加拿大取消投资移民的再反思 2014-02-25 |
不必要的证明让民警成了“时事评论员” 2015-08-07 |
白 峰:女排在凭着什么样的精神夺冠 2015-09-07 |
中国青年报:文化相对主义和“困龙术” 2009-08-14 |
广州日报:文化产业发展快但仍处困惑期 2009-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