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月23日至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南省考察。张东亮“大工匠”工作室,坐落在洛阳矿山机械厂磨机工部车间一角。“你收入多少?”总理问大工匠。张东亮凑到总理耳边说:“我一个月一万多呢!”李克强总理表示,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9月28日《河南日报》)
一个旨在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的社会,劳动者的月收入,是了解其生存生态的一面镜子。和其他劳动者相比,技术工人“月收入一万多”显然属于高收入群体;“待遇一定要提高”的背后,隐伏着李克强总理提升技术工人社会认同的价值追求——只有让技术工人过上更加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才会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提升社会活力。
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技术工人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技术工人的文化资本能够直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要将外在性报酬和内在性报酬有机结合起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
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不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要求,也是健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技术工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遭受标签化和“污名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提升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让技术工人的岗位成为“香饽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技术工人的生存生态,让他们更加自信、从容地融入社会。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可以达到高级管理者的水平;与之相比,我国技术工人的待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让技术工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需要让他们“口袋满当当”。更何况,月收入达到一万元的技术工人只是少数,大多数技术工人依然难以进入高收入群体。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构成了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的技术工人不仅待遇较好,而且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工人的身份优势不复存在,尊重和回应技术工人的利益诉求,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物质激励,才能提升公众对技术工人的社会认同。
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社会,不仅要提升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能力,也要让技术工人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说到底,建设“智造大国”,离不开技术工人的支撑。让技术工人更加体面和有尊严,让技术工人更有职业吸引力和社会竞争力,才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到技术工人的行业中来。(杨朝清)
杨亚军:由“用工荒”看中国应向德国学习什么 2011-02-15 |
劳动话题:提升职业荣誉感方可缓解“技工荒” 2011-09-20 |
金 备:工会要动员职工创新助力经济发展 2015-01-12 |
收入不高难以焕发当技工的热情 2015-05-26 |
为特级技师也能“过一把教授瘾”点赞 2015-06-03 |
中工时评:建设制造强国,培育技术工人 2015-06-30 |
韩 云:奔向制造强国,中国还差什么 2015-07-02 |
提振技工职业信心不仅仅是工资待遇问题 2015-07-29 |
江锡钰:李克强的这番话在说给谁听 2015-09-28 |
杨朝清:“月收入一万多”技术工人需要更多... 2015-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