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海外爆买,为中国制造提供新坐标
//www.workercn.cn2016-02-15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制造”不求变创新,只能是永远给人家打工,或者坐以待毙,任由海外商品瓜分市场份额。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出境游依然火爆。尽管详尽数据尚未公布,按此前相关报告预计,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出境人数约600万,花费或将达到900亿元。毫无意外,国人春节出境游的重要主题又是购物消费。据悉,超过一半中国游客出境游都是为了买买买。

  至于中国游客在海外爆买的盛况,不用多作介绍。去日本买马桶盖,去英国买巴宝莉,去意大利买普拉达,去法国买爱马仕……这其实都不算过分。有一年在香港碰到同行的人买了一大袋盐。相形之下,中国游客到海外买奢侈品,实在正常不过——尽管这些奢侈品很多就是Made In China.同样的事实,有人看到的是消费者对国内商品质量的担忧,还有人看到了国内公众的消费潜力。二者都没有错。以前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洋奶粉,这明显是国产奶粉质量危机造成的后果。而到国外买奢侈品,除了比国内便宜外,确实也反映了人们口袋里有钱。比如日本的智能马桶盖、电饭锅,人们看中的并非价格优势,而是品质优势。

  无论人们出于何种理由到海外买买买,实际上反映的都是国内产品服务与消费的错配。人们口袋里有钱却不敢买,或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体现的就是市场要素的扭曲,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也可以说,这为中国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提供了新坐标、新方向。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如果能够吸引部分中高端消费回流国内,其对国内经济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

  可这又谈何容易?国内谈了那么多年转型升级,不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从“量变”到“质变”?国人热衷于购买的海外商品,有些国内可能还生产不出来,还有些即便能生产出来,短期内也难有竞争力。没错,人们大老远跑国外去购买的商品,很多其实就是在中国生产的,但同样品质的商品换个牌子,国内消费者恐怕还是不会认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口碑也不是短期内就能打造出来的,这是“中国制造”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尽管如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仍是“中国制造”的主要出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制造”不求变创新,只能是永远给人家打工,或者坐以待毙,任由海外商品瓜分市场份额。不光制造业,消费服务领域也同样面临提质增效的要求。2015年,国内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超过50%,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年来,国内产品质量问题高发,旅游消费陷阱多多,就是明证。

  马云在去年底浙商大会上演讲说,中国15年以后将有2亿中产阶级,“假如像我们今天这样继续以量而不是以质竞争,我相信十年以后最倒霉的一定是你”。实际上,这场危机并非可能发生于未来,而是在当下已经上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