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2月22日《长沙晚报》)
这份厚重的《意见》,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中国城市发展飞速奔跑,1978年城市化率仅为17.9%,2014年飙升为54.8%,约7.5亿人生活在城市。于此背景下,把控城市发展方向、细化城市生态结构,显得更为迫切而紧要。
有人说,“中国应该是全球封闭式小区的集大成者,城市空间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被各类机关大院、封闭式小区盘踞,未来的城市规划的确应该向街区制转型。”是的,从封闭社区走向开放街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则,看得见的资源被盘活。当城市地盘被超级楼盘“跑马圈地”后,从此处到彼处,两点之间的直线越来越少,弯弯绕绕的曲线越来越多。如果小区“开放”了,土地和空间就能被最大限度利用起来。二则,商与住之间的区隔被打通,既便利了市民生活,又催熟了商业市场,“联通”与“流动”将成为新城市的常态。三则,它让城市的社交关系变得丰富而多元,“老死不相往来”的闭门锁户不复存在,依赖APP发展人际关系的孤独感不复存在。如此,社区与城市、家庭与城市,有了更为亲密的接触,有了看得见的共生关系。
不过,“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其成本与麻烦也不容乐观。首先是安全问题。几十年前的老小区,基本是开放式的;而今的新小区,多是封闭式的,就因为封闭小区在物业管理上,有着天然的便利。如果小区大门突然洞开,对于保障住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相关部门有没有“时刻准备好”?其次是资源利用率的问题。不少新小区是“人车分流”设计的,在规划与建设之初,就错落有致地禁绝了机动车在小区内自由行走。这些小区楼盘挡道、绿化散落,就算今日大门开放,这已然成型的地面资源又如何能快速利用起来呢?另外,小区“开放”之后,既有的物业管理恐怕就要捉襟见肘。安全、保洁、噪音……各种新的矛盾与问题,可能成为居民与物业之间的新纠结。如何化解并预防,都是很现实的命题。
道路越来越宽,出趟门却越来越烦;商圈越来越多,逛个街却越来越难……街区制也许是治疗这些“城市病”的一剂良方。但眼下而言,最该努力的应该在于下面两点:一是新建小区可以早点“开放”起来,二是部门大院更要在“开放”问题上身先士卒。公共服务到位、邻里和睦相处,街区制的城市,才会真正散发出开放而自由的魅力。
钱江晚报:“故事”之外的事 2009-10-16 |
钱江晚报:“故事”之外的事 2009-10-16 |
快评天下 2011-11-25 |
燕山快笔 2012-04-17 |
毛开云:“裸躺阻止救伤者”必须办成铁案 2012-06-28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毕晓哲:贫富的“心墙”更要拆 2014-12-25 |
连玉明:治理“城市病” 开出新药方 2016-01-14 |
破解乱装地锁乱象应多措并举 2016-02-19 |
城市未来发展要走科学发展新路 2016-02-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