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逐步打开小区”为何被误读为“拆墙”
王石川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济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些公共政策刚推出之际,难免被误读。有误读并不可怕,怕的是对误读置若罔闻,不着一词。公共政策的受众是全体国民,制定前多倾听民众意见,实施时多与民众实行良性互动,必要时该调整的调整,该纠错的纠错。关键词2月21日,新闻媒体报道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讨论中,不少网友对“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发表了看法。24日,住建部回应,要认真全面理解好“逐步”两个字。“逐步”就是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详见今日本报A5版)

  《意见》甫出,坊间反响强烈,出于对自家小区围墙被拆的焦虑,不少人对推广街区制提出异议。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认为公民私产不可侵犯,拆墙背离物权法相关规定;二是担心拆墙后,小区安全难保证。更有人认为拆墙不可“一刀切”,不可不听取民众意见就推进,搞成强制性的“拆墙运动”。如今,住建部的回应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公众的种种疑虑。

  其实,有些公共政策刚推出之际,难免被误读。公众接受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事涉个体权益,出于利益自保的本能,公众往往会多想或者想歪了。情绪激动,乃至激烈反对,都很正常。

  有误读并不可怕,怕的是对误读置若罔闻,不着一词。随你怎么误读,届时该推进仍毫不犹豫推进。直到误读的人越来越多,生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实在拗不过才开始回应。不回应,或回应不及时,不仅容易造成误读,还可能伤害政府公信力。具体到“逐步打开小区”一事,此前,最高法有关人士从法律层面作出回应,现在,住建部从阐释方面回应。无论哪种回应,都较为及时,也达成了一定效果。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2月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文件中提及的“封闭住宅小区”并非指所有的城市社区,而是指绵延数千米甚至面积超过几平方公里的“超级单位大院”和“超大小区”或者“超大楼盘”。尽管吴志强不代表官方声音,但身为专业人士,他的观点同样达到了解惑之效。回应公众疑问,职能部门有责任站出来,权威专家同样有责任发声。

  “逐步打开小区”被误读为“拆墙”,也提醒决策机构,在发布公共政策时应尽量详备,如果纲领性文件无法做到语言翔实、面面俱到,不妨出台配套的细则解释。同时应准备应急方案,对舆论反应作一较为充分的预判。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曾说过,公民的广泛参与可减少公共政策的流弊,可确保决策更可行及公平,还可减低执行时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诚然,公共政策的受众是全体国民,制定前多倾听民众意见,实施时多与民众实行良性互动,必要时该调整的调整,该纠错的纠错,不仅体现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实现多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