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权力美学下的奇葩地名
毛建国
//www.workercn.cn2016-03-24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说起“大洋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建筑。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极大地拉低了城市的颜值。令人欣慰的是,上个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等现状,提出了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如同“大洋怪”建筑一样,“大洋怪”地名同样拉低了城市的颜值。“有名,万物之母”。古人对于地名是十分看重的,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能都是轻的。我们也的确看到,古人留下来的很多地名,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正如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感慨的,“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看看现在一些地名,简直不堪卒读。

  中国城市化一大问题,就是高度雷同。有千篇一律的城市,更有千篇一律的地名。到很多城市,都能见到“曼哈顿”“威尼斯”等地名。这样的洋地名,与本地历史文化生态有何关系?显现的只能是庸俗流行主义。全国皆是“新村路”,到处都有“开发道”,有城市把名山大川汇总起来,然后按顺序起黄山、泰山、长江、黄河……看不到一点技术含量。而像有些地方,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起来,然后起一个名字叫“土八路”……类似稀奇古怪的地名,除了决策拍脑袋,其他人都摸不着脑袋。

  “大洋怪”建筑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权力意志的结果。根据有关规定,无论是命名还是更名,都是很严肃的事,都需要经过一定程序,征求群众意见。可在现实中,一些地名却是个别人说了算,即便垂询民意,也仅仅是走过场。如果权力本身具有文化底蕴,情况还好一点。可在事实上,很多权力既不懂文化,也不尊重文化,在他们看来,“地名经济学”“地名政治学”“地名风水学”远远比“地名文化学”更有意义。正如朱大可所讲,“没有受过美学教育的权力,竟然是最重的砝码,它超越了美学,成为浮华世界的主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认同也是最大的认同。即便在消费主义时代,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也是一座让人看不起的城市,还是一座不会被人看好的城市。作为城市的符号,地名同样应该具有文化范儿。在这方面,古人有着很好的榜样。拿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每座城市都有一些特别好听、特别有文化、特别让人自豪的地名。事实证明,一个有文化的地名,能够让人闻风相悦;而一个没文化的地名,则让人拒而远之,不屑一顾。

  “大洋怪”地名同样出自权力美学。因此,纠正地名中出现的“大、洋、怪、重”等现象,必须去除“权力意志”,要让文化说了算。有必要指出,城市地名当有文化范儿,不是说命名、改名就是几个文化人的事。这里关键还是多方征求意见,多听听不同人士的意见,让命名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的过程,最终找到最大公约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