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莫让老人成为儿女斗气的“道具”
徐甫祥
//www.workercn.cn2016-03-30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昨天上午,在北京市海淀某小区楼道内住了一天两夜的张强(化名)夫妇已被三儿子接入家中。因大儿子的平房拆迁无法继续居住,26日晚,82岁张强和77岁的老伴儿来到三儿子的住处,但却一直无人开门,两人只好在楼道内铺上垫子过夜。昨天,三儿媳称,最近她和爱人回了趟老家,因此不知道老两口在楼道内居住一事。(3月29日《京华时报》)

  白发苍苍、且膝下有着四儿一女的张强夫妇,却在小区内以楼道为家,整整住了一天两夜,而身后就是三儿子的家,个中滋味,自是五味杂陈。古诗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若老来都如这般境遇,谁人还敢奢谈多子多福呢?

  不过,随着三儿媳现身,老人栖身楼道一事看来要以“误会”收场了:因三儿子与媳妇回了趟老家,故对此事一无所知。然而,此话可信么?明明老人刚到时家中有人,咋一转眼间就回老家了?再说,若非事先说好,老夫妇会突兀来此露宿?何况,就在前些天,分明老母亲与另外两个儿子一道,到了三儿子单位,当面锣对面鼓地说得清清楚楚,咋现在就来个开口闭口装糊涂呢?

  而三儿子如此,其他儿女就能称之为“孝”么?是啊,常住的大儿子家平房面临拆迁不假,就不能事先租好房以安置双亲么?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你能住为啥父母就不能住呢?女儿也一样,都言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明知父母栖身于此,还来送过吃的,就不能接回家同住?莫非真应了一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至于其他子女,谁又能坦然无愧?什么小儿子远在海南,二儿子身处远郊,若是至情至义,有什么东东能阻止你们尽孝呢?

  其实,老人一句“他们都知道我在这儿”的话泄漏了天机,原来,这一幕是儿女们联合“导演”的斗气闹剧:斗气的一方为三儿子,而其他儿女站在了同一阵营,导火索则是三儿子家的三套房。据说这房原本是单位分给老父亲的宿舍,后因拆迁,赔了三套。后来,老父亲退休回到湖北老家,而三儿子顶替进了单位,于是这三套房就归了三儿子。如今,一套自住,两套出租,却让父母与大儿子挤住平房,让人如何不恼?而现在机会到了,趁老大平房拆迁,将父母径直送来老三处,以发发心中的怨气。

  如今看来,老夫妻栖身楼道,显然是双方矛盾升级的结果:事前的磋商,以三儿子一句“爸妈我可以养,但你们谁都不许见”而不欢而散。或许,三儿子所谓回老家只是借故逃避,而其他子女明知未谈妥还强直送去,这就注定了二老住楼道的结局。

  尤让人痛心的是,在儿女们的利益之争中,老父母无疑成了任其摆布的“道具”:露宿楼道的一天两夜,或成他们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及挥之不去的阴影。有道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皆能如此,何况人乎?或许,三儿子有错在先,顶替父亲工作,又有了因之而来的三套房,如何能不感恩?即便父母真心喜欢与老大挤平房,那出租的房钱,何不分出部分来接济大哥?更不该明知父母要来而刻意回避,如此作派岂不让人心寒?而其他兄妹,对老三有看法可以沟通,也可以坐下来商谈,但千不该万不该,眼睛只盯到那三套房的“大蛋糕”,而置老父母于不顾,做儿女的尽孝之心又在哪里?

  诚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正所谓家长里短,清官难断。然而,有话可以好好说,有事可以慢慢谈,却绝不能让老父母成为其斗气的“道具”,这既是儿女的本分,更是做人的底线。或许,张强夫妇的四儿一女只是一时糊涂,如今已是悔不当初:譬如,三儿子已将老人接回家中,并说会带老人去看病,更会负责赡养;而女儿亦表示老父母只是暂住老三家,过两天会将老人接走。其实,老人住哪儿并不重要,对老人来说,有孩子的地方都是家。那么,换句话说,对儿女也一样,有父母的地方不也是家吗。既然如此,还有什么磕磕绊绊放不下?还有什么蝇头小利比之父母更重要的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