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距京50多公里的河北三河灵山寺下,有一座占地760亩的陵园。4月3日清明假期的第二天,这里的停车场停满京牌私家车。陵园管理人员透露,这里的墓穴80%以上卖给了北京市民。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北京未来不再开发传统墓穴。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剩余的墓穴价格也动辄数万或数十万。与此同时,河北涿州、怀来、三河等地都出现大面积墓葬群,他们瞄准北京市场,墓穴价位最低不过1万,销售火爆。
“近年来,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这样的报道读来让人心惊,却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结果:北京市相关负责人曾介绍,近10年来,北京全市没有再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全
市33家公墓的面积多年未增加,剩下的土地是稀缺的。在一个人口以千万计的大城市里,公墓的占地面积10年来却没有增加,这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必然会产生某种“挤出效应”。而这正是河北公墓生意“火爆”的缘由之一。
在此意义而言,我不赞同网友的一种说辞:所谓北京市区多家墓地已无墓可售,其实只是陵园方面的故意夸大,目的不过是为了抬高公墓的价格。事实上,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部分地方都出现了“公墓紧张”的局面。早在三年之前,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就表示,“南京现有8个经营性墓地,每年的土葬需求量是60亩,按照这样的开发速度,一人一墓,5年后,可能无墓可售。”去年,也有媒体报道,苏州目前的墓地资源紧张,5年后将出现“无墓可葬”的局面。
显然,单就城市里的殡葬事项而言,在所谓的“死不起”之外,“无墓可葬”也开始成为一个无法再回避的严肃话题。“无墓可葬”的尴尬如何来化解?尽管绿色殡葬的理念在被推行,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传统的“入土为安”殡葬观念的改变,仍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换一个角度分析,即便有着“北京人到河北安葬”这样的殡葬转移,其效果亦不容高估,因为在任何地方,公墓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
我以为,“无墓可葬”的尴尬,最终依旧需要国家公益来化解。这至少可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多的公益举措,鼓励甚至激励市民接受新型的殡葬方式,进而让绿色殡葬得以推广;二是,对于那些暂时不能接受亲人绿色殡葬方式的市民,国家则应努力提供财政支持,建设过渡性场所。譬如建设公益性骨灰堂,提供尽可能多的骨灰存放格位,格位费由政府埋单,进而减少市民负担,也减少殡葬用地的负担。
安葬死者是慎重的事情,它包含着传统与亲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可以预见,伴随着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在北京已经出现的“无墓可葬”情形,在全国多个城市都会陆续出现。千万不要把这当作笑话看,更多的地方和职能部门必须对此重视,并出台未雨绸缪的殡葬举措。
新民晚报:厚养薄葬是值得提倡的理念 2008-12-24 |
新民晚报:厚养薄葬是值得提倡的理念 2008-12-24 |
四川在线:领导为什么要接待访民? 2009-04-16 |
道德观察:期待公路回归公益 2010-06-27 |
何勇海:漫天要价的公证收费背离公益性 2012-02-07 |
大 林:总得有办法化解彩民质疑 2012-06-26 |
郭文婧:晒一下复杂票价的构成 2013-01-18 |
南方日报:让殡葬业回归社会公共服务本质 2015-03-27 |
司马童:推广“生态葬”还需多方着力 2015-04-03 |
四川在线:领导为什么要接待访民? 2009-04-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