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清明刚过,媒体上关于很多城市“死无葬身之地”的讨论还在持续。最尴尬的城市当属北京,据说近10年来北京没再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全市33家公墓的面积多年未增加,剩下的土地是稀缺的,于是人们纷纷跑到河北购买墓地。呼吁人们转变殡葬观念的声音,一直在媒体上萦回。
土地有限,人们不转变殡葬观念不行,就算不改,它也会受到现实的挤压。但天翻地覆的转变也难以想象。假设世界上没有坟墓了,世界干净倒是相当干净,但显得很空虚。在那样一个世界,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被遮蔽了。
被遮蔽的世界,就是死亡和坟墓。“死亡”二字,听起来有些不吉利,但它特别真实,令人无法回避。美国人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生中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那就是死亡和纳税。”为死人修墓立碑,人类从古至今一以贯之,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最终坟墓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现在,很多人觉得坟墓占用了宝贵的耕地,似乎坟墓成了人类的一种沉重负担。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它忽略了坟墓的文化与文明本质。坟墓不能供活人居住,也不能出产蔬菜大米,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它明确人类社会关系中血缘这样一个维度,建立活人与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唤起人的温情、归宿感,它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
从本质上来看,坟墓不是死人的归宿,而是活人的意义世界。人之既死,无知无觉,对“身后事”根本就无所谓。是活着的人需要给死者一个去处,它表明人类对死的高度重视。古人说“视死如生”,表面上似乎强调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说死和生处在一个价值层面。如果我们对死抱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如何能把生看得很重?如果生可有可无,则自杀、互相残杀也就算不上罪恶,社会秩序也就崩溃,而价值也将随烟化去。坟墓不是用以埋葬已死的躯壳,而是安放人类的情感、价值和人对自己、对社会的承诺,表明他是一个尊重社会价值、能够承担责任、可以期待的人。
老是从消极的角度看待墓葬,犯的是轻忽人类生活的文化维度的错误。一个人有饭吃、有衣穿,可以不看电影不读书。这是一个节约的人,节约了很多资源。如果人类完全不要文化,那最节约了,但人类不要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其实殡葬及其观念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类情感、价值的生发处。如果我们觉得它是一种负面的东西,我们会不会由此把一切文化看得可有可无甚至一钱不值?
中国人多地少,不能让坟墓占用过多的土地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所谓“死人占用活人的耕地”其实是一个目中没有文化的说法。还有人断言唯物主义者对死看得很开,“看得开”是一个人的自由,但要求大家都看开,其实与唯物主义无关,其本质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循着“看得开”的思路,像岳王坟这样的名胜古迹,怕不仅会被视为无意义,而且还要背上占地的负面评价。
张田勘:别让我们的房屋变成坟墓 2010-09-03 |
陈尧:给坟刷漆搞“绿化”折腾活人亵渎死人 2010-07-23 |
生为房奴死为墓奴 2011-04-02 |
杨于泽:墓葬是一种积极的人类文化行为 2011-04-07 |
何三畏:古人的坟墓不会不文明 2011-05-05 |
何三畏:古人的坟墓不会不文明 2011-05-06 |
郭文婧:“惠民殡改”应成公共政策取向 2012-11-05 |
戎国强:平坟与修坟中的文化对撞 2013-02-21 |
朱永华:千亩农田万座坟 监管职责“葬”哪了 2015-07-21 |
徐甫祥:卖地造墓是致富还是“自掘坟墓”? 2015-07-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