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明知山寨也参赛”成功焦虑催生“囚徒困境”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福建泉州市区新门街胭脂巷口,路牌上的“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大赛”的宣传广告十分醒目,吸引着许多过往家长的注意。这项赛事每年三月启动报名,在泉州办分赛,今年是第六年。为人所不知的是,它往届主办方中的“中国艺术家协会”和“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会”,竟是刚刚被民政部曝光的山寨协会。(4月26日《海峡都市报》)

  一项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赛事,经过形形色色的包装与炒作,竟然成为一个所谓的国家级文化活动。山寨协会的“圈钱游戏”谈不上有多高明,为何有如此多的家长上当受骗?更为关键的是,一些家长“明知山寨也参赛”的背后,隐伏着成功焦虑下的“囚徒困境”。

  不同社会阶层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许多人渴望“争上游”;在利益固化、阶层板结的当下,教育依然是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路径。激烈的社会竞争,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会从根本上扭曲家长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为了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焦虑的家长们往往使出浑身解数。

  教育竞争不仅是一场消耗战,也是不同家庭社会资本的一种比拼。山寨协会编织了形形色色的荣誉,满足了家长对名利的追求;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下,山寨赛事不仅需要家长们投入大量的金钱,也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陪伴孩子参赛;许多比赛最累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操碎了心的家长们。

  面对山寨赛事带来的“光环效应”,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长率先“买单”。在“囚徒困境”的裹挟下,经济条件中等乃至经济条件较差的家长会产生“别人家孩子参赛,我家孩子不参赛会吃亏”的心理;为了缩小与他人的差距甚至“高人一头”,一些家长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陷入“圈钱游戏”。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只要一轻率,人就会犯糊涂”。“明知山寨也参赛”与其说是孩子们的较量,还不如说是成年人之间的博弈。为了赢得“脸面”,一些家长不惜采取自欺欺人的方式;正是因为一些家长有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一些山寨协会才找到了非法牟利的机会。不甘于让孩子成为普通人的家长们,在成功焦虑下难免会做一些糊涂事。

  让孩子们参加各类比赛的初衷,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也是为了让他们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中得到肯定和激励。可是,一旦家长们将比赛结果看得过重,甚至 “明知山寨也参赛”,难免会得不偿失。面对五花八门的比赛和形形色色的荣誉,家长必须要有笃定的价值追求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少一份随波逐流,多一份自省与平和;只有这样,山寨协会 “圈钱游戏”才会少一些生存空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