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外观来看,黑救护车与普通救护车几乎一模一样,各种急救器材一应俱全。然而,行驶途中若病人生命垂危,不但无法提供急救药物,参与抢救的人员更连基本的医师执照都没有。“最多也就是会用医疗器械的技师”,日前有黑救护车经营者这样告诉南都记者。(5月3日《南方都市报》)
黑救护车设备简陋、缺医少药,显然无法在危急时刻提供生命安全保障。虽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但黑救护车成为广州运送病人转院的主力军却是不争的事实。相信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黑救护车之所以有市场,关键就在于群众有需求。当下,群众转院用车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医院的供应量,选择黑救护车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近年来,各地严厉打击黑救护车的新闻屡见报端,但运动式的严打,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毕竟,供需矛盾摆在那,在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要风声一过,黑救护车自然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又冒了出来。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要想彻底治理黑救护车猖獗乱象,关键还要在供给侧改革上做文章。
正规救护车之所以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这些医院人满为患,有的甚至超负荷运转,救护车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一车难求的情况不难想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门庭清冷,资源闲置,救护车往往处于“待机状态”。一些人看中了其中的商机,通过承包等手段盘活资源,租赁运营黑救护车。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层诊治水平,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才是治本的良方。
当然,缓不济急。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在严格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不可否认,虽然黑救护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确实是正规救护车运能上的有效补充。如何在群众需求与安全保障当中求得“最大公约数”,值得认真考量。笔者认为,不妨开放医疗救护市场,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合规有序进入救护服务领域,设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淘汰劣质救护资源,为达标黑救护车安上“户口”,使之真正成为正规救护的有益补充。
王石川:托辞失误难掩漠视民生 2010-09-16 |
南方网:户口本也要年审,到底想审什么? 2011-01-25 |
叶祝颐:落户公厕上名校背后的“异味” 2012-05-14 |
唐 伟:“落户式婚姻”悲剧因何而生 2012-11-07 |
杨 涛:制度缺失与道德缺失 2013-01-17 |
中工时评:电动汽车别忙着画“美丽的大饼” 2013-04-12 |
杨燕明:应急车道畅通不能“基本靠吼” 2015-02-26 |
曹华飞:别拿生命去查补规则的漏洞 2015-11-25 |
职业精神失去的背后是良心的冷却 2015-11-25 |
一周看点:09春运方案出台 2008-12-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