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保护“骑楼文化”须打破“骑虎难下”
茅亩
//www.workercn.cn2016-06-03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汕头市镇邦街为防止危房的临街外立面不断脱落和避免误伤行人,有关方面给这些危房的外立面刷上了一层水泥浆,此举一出,周围居民纷纷支持,表示“这样子感觉更安全了”,但众多网友认为对建筑之美“造成破坏”。(6月2日《南方日报》)

  汕头老城区,依据扇形地形,以骑楼为核心建筑载体,保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的环放射性整体空间格局,留存了一大批潮汕文化和西洋文化相结合、颇具人文历史价值的地域性近现代建筑。可以说,老城区是汕头的历史街区,也是汕头的城市文脉所在和城市文化的个性表征。

  令人忧心的是,这些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还很不理想。从报道看,主要是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修缮困难,颇有骑虎难下的意味。一是产权问题,多人去楼空,难以联系和明确业主;也有一些是业主因各种理由不肯进行自我加固排危甚至放任不管。二是资金问题,专业的加固修复,原貌重现,所需费用往往很多,一座老建筑甚至需要百万元。

  据官方公开数据,在老城区的危房数量将近4700座,其中包括1500多座特危房屋。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对象,在这些危房中,并不占主要部分。汕头老城区现有20多处文物保护建筑。因此,破解之策,相应就要结合产权、资金这些突出问题,按照老建筑的具体“危机等级”,去确定保护格次和保护力度,进而寻求整体保护上的突破。

  首先,调研先行,制定保护策略。对所有建筑采用文物保护的标准进行严格控制既不现实,也无必要。那么,采取分层次,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就是一个办法。概要地说,就是建立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城市格局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文保单位完整保护,骑楼建筑群重点保护,控制立面和风格,其他普通建筑控制高度和体量。这就要求,政府要尽快通过专业评估,摸清各类老建筑的现状,将有价值的建筑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优先拯救濒临灭失的建筑文物。

  其次,明确产权,界定保护责任。对于那些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难以确定产权的老建筑,收归国有,进行保护。还可鼓励房主将产权无偿捐赠给政府,由政府进行全资保护;对于是文物保护对象,房主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相关部门可以先申明其法律责任,然后依法“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同时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民间资金支持,让企业、个人参加到老建筑保护中来。

  更有必要的是,不仅要在保护老建筑的物质形态上保护建筑的地域性,更要在保护其人文内涵上多作为。比如,对骑楼进行资料收集、汇存、研究,对其内蕴的建筑文化的各个细节加以发扬,不仅彰显城市建筑特色,更延续城市文化个性。否则,就沦为标本式的保护,失之短浅,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