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关闭朋友圈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邓辉林
//www.workercn.cn2016-07-27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只要技术没有迭代、产品不能出新,关闭朋友圈将成为认识到朋友圈问题的人们的趋势性选择

  关闭微信朋友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有的人已经做到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是: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另外64.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关闭朋友圈。

  看上去是想关闭这个“圈”的人少,但考虑到朋友圈功能是随着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推出才得以横空出世,4年多之后已有三分之一的用户想弃之而去,远远没有熬过“七年之痒”,这说明微信在许多人的生活里根本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微信朋友圈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朋友圈有无用户黏性,就看这种社会交际能否让用户从中得到较大好处。好处既可以是拉到票、卖出东西等物质利益,也可以是欣赏美文、了解朋友生活等精神满足。如果这种好处太小,能够被从其他途径得到的好处代替或超越,关掉微信朋友圈又何足惜哉?

  俗话说,“蚊子再小也是肉”,既然有好处又为何想关闭?这就得把好处一分为二地看。对一个人的好处,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烦扰。有人的朋友圈已经成为商品展示圈,对许多朋友来说就是“骚扰圈”“轰炸圈”;有人天天晒的都是吃喝玩乐,看多了也就腻味了。中国青年报上述调查显示,朋友圈中最受讨厌的三类信息是广告(58.1%)、炫耀(44.9%)和代购(38.9%),但由于朋友圈最适于发表信息的形式就是图片配短文,这种形式也最适合发表“最受讨厌”的那几类信息。

  微信朋友圈,其实让人处于一种过度暴露、过度参与的社交情势中。对发布者来说,生活中的些小琐屑之事,打吊针、碰破皮都发到朋友圈,并暴露于大量微信好友面前,和生活在铁笼中供人围观的“行为艺术家”有相似之处。而对接收者来说,每天看那么多微信好友的大事小情,其实是过度参与了社交,给大脑输入了大量冗余无效信息。说是朋友圈,玩久了真让人觉得“懵圈”。

  当然,朋友圈中也有一些好友坚持发送读书心得、高水准文章等价值较高的信息。但这些人在一个人的朋友圈中往往只是少数。大量的微信好友,被朋友圈的定位以及适于信息呈现的方式所引导,合力造就了一个虚拟社交、过度社交、无效社交相交织的虚拟空间。

  朋友圈的问题不怪“朋友”,怪“圈”。它的定位和技术支撑,决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

  朋友圈存在的问题,也许是无解的。2015年3月15日,《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发布,提出将打击色情、暴力、聚赌、侵犯隐私等各类违法违规的内容和行为。但问题是,朋友圈产生的大量困扰用户的信息,并不在禁止范围之内。除非朋友圈定位和技术支撑发生大的变化,否则朋友圈还是这么一个“圈”,但若真的发生大的变化,那就很可能不能叫“朋友圈”了。

  朋友圈的问题已显露无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人会变得谨慎,反思并逐渐减少使用朋友圈;可以预见,只要技术没有迭代、产品不能出新,关闭朋友圈将成为这一类人的趋势性选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