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只要技术没有迭代、产品不能出新,关闭朋友圈将成为认识到朋友圈问题的人们的趋势性选择
关闭微信朋友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有的人已经做到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是: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另外64.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关闭朋友圈。
看上去是想关闭这个“圈”的人少,但考虑到朋友圈功能是随着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推出才得以横空出世,4年多之后已有三分之一的用户想弃之而去,远远没有熬过“七年之痒”,这说明微信在许多人的生活里根本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微信朋友圈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朋友圈有无用户黏性,就看这种社会交际能否让用户从中得到较大好处。好处既可以是拉到票、卖出东西等物质利益,也可以是欣赏美文、了解朋友生活等精神满足。如果这种好处太小,能够被从其他途径得到的好处代替或超越,关掉微信朋友圈又何足惜哉?
俗话说,“蚊子再小也是肉”,既然有好处又为何想关闭?这就得把好处一分为二地看。对一个人的好处,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烦扰。有人的朋友圈已经成为商品展示圈,对许多朋友来说就是“骚扰圈”“轰炸圈”;有人天天晒的都是吃喝玩乐,看多了也就腻味了。中国青年报上述调查显示,朋友圈中最受讨厌的三类信息是广告(58.1%)、炫耀(44.9%)和代购(38.9%),但由于朋友圈最适于发表信息的形式就是图片配短文,这种形式也最适合发表“最受讨厌”的那几类信息。
微信朋友圈,其实让人处于一种过度暴露、过度参与的社交情势中。对发布者来说,生活中的些小琐屑之事,打吊针、碰破皮都发到朋友圈,并暴露于大量微信好友面前,和生活在铁笼中供人围观的“行为艺术家”有相似之处。而对接收者来说,每天看那么多微信好友的大事小情,其实是过度参与了社交,给大脑输入了大量冗余无效信息。说是朋友圈,玩久了真让人觉得“懵圈”。
当然,朋友圈中也有一些好友坚持发送读书心得、高水准文章等价值较高的信息。但这些人在一个人的朋友圈中往往只是少数。大量的微信好友,被朋友圈的定位以及适于信息呈现的方式所引导,合力造就了一个虚拟社交、过度社交、无效社交相交织的虚拟空间。
朋友圈的问题不怪“朋友”,怪“圈”。它的定位和技术支撑,决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
朋友圈存在的问题,也许是无解的。2015年3月15日,《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发布,提出将打击色情、暴力、聚赌、侵犯隐私等各类违法违规的内容和行为。但问题是,朋友圈产生的大量困扰用户的信息,并不在禁止范围之内。除非朋友圈定位和技术支撑发生大的变化,否则朋友圈还是这么一个“圈”,但若真的发生大的变化,那就很可能不能叫“朋友圈”了。
朋友圈的问题已显露无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人会变得谨慎,反思并逐渐减少使用朋友圈;可以预见,只要技术没有迭代、产品不能出新,关闭朋友圈将成为这一类人的趋势性选择。
吴秋余:别让高资费扩大“数字鸿沟” 2014-02-24 |
新闻观察:“不会登机”的官员怎么体察民生? 2014-11-05 |
“不会登机”的官员怎么体察民生? 2014-11-05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司马童:“景区限流”莫忘照顾散客利益 2015-07-28 |
留存这份感动照亮你我 2016-01-07 |
微信朋友圈如何呵护一个“干净屏幕” 2016-04-14 |
微信朋友圈为何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2016-04-14 |
如何刷朋友圈 不交“智商税” 2016-04-15 |
想关闭朋友圈未必是件坏事 2016-07-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