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合理规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使用,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对发展模式再审视与纠偏的过程。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文提出,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研究制定一次性产品的生态设计标准,提高回收利用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拖鞋等渐次走入民众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方便、清洁消费的需求。但这些产品价格低廉、品质一般,往往尚未彻底使用就被丢弃,且后续回收再利用率非常低,以至于长期在规模生产、大量消费、简单填埋与焚烧的单向轨道中前行,极大地增加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负担。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一次性消费”的行为习惯正悄然扩容。在日常生活中,小家电、儿童玩具等商品大都面临着售后服务稀缺的尴尬状况,维修网点少、配件供给不足、修理成本偏高、回收渠道不畅等瓶颈缩短了商品的使用寿命,短暂使用后“一丢了之”成为了它们的宿命。
需要指出的是,粗放的生产消费模式会激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发改委发文对此提出了警示,理应得到各界高度关注。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实现一美元GDP需要耗费约2.5公斤原材料,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每同等单位GDP消耗0.54公斤原材料的平均水平。当前只有大力启动循环经济引擎,引导资源在循环链条中物尽其用,才可能尽早实现资源输入与输出的相对平衡。
事实上,一次性产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是,发达国家很快意识到这些便利产品所引发的污染问题,并掀起了一场环境“保卫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机构和立法部门开始对宾馆的一次性用品等进行限制;许多大企业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理念,欧盟各种包装纸、废旧玻璃回收率达到了80%;多数欧美消费者在旅行时自带私人洗漱用品已成为习惯。由此可见,合理规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也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对发展模式再审视与纠偏的过程。
其实,为遏制资源浪费势头,部分地方曾出台文件禁止服务性行业无偿提供一次性消费品,发改委此番也提出“开展再生资源集散地专项整治”等举措。政府部门的这些努力有利于在坊间树立环保标杆,未来仍需从严格立法、完善税制等深层次继续发力,在实现企业污染成本内部化的同时,对运用清洁工艺的企业给予财政扶持,以弥补绿色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软肋。当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之策在于唤醒市场“内动力”,诸如通过加大对一次性消费品的危害宣传、实施垃圾归类回收现金奖励等方式引导民众淡化“便利消费”嗜好;强化家电等制造企业后续服务意识,鼓励生产厂商从完善维修产业链条、拓展回收再利用渠道等着手,在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实现突围。
权力利他,拼车合法? 2014-01-02 |
寄洗脏衣服,邮政新业务? 2014-03-11 |
张玉胜:“垃圾桶阵”培养不出“环保达人” 2014-07-30 |
曲冬梅:占用公共资源的私人会所为何屡禁不绝 2014-12-17 |
井桥夕:用真市场规则评判“15元米饭” 2015-05-04 |
何勇海:23万购的车,凭啥要花26万维修? 2015-07-11 |
杨朝清:收缴物业费不能顾此失彼而要互利共赢 2015-11-04 |
要便利更要环保 外卖垃圾该管了 2016-04-20 |
收“拥堵费”不是治拥堵的唯一出路 2016-06-01 |
“拥堵费”能否撬动交通拥堵... 2016-06-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