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餐厅打赏”存废不妨让市场说话
屈金轶
//www.workercn.cn2016-08-29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微信发红包的兴起,北京市越来越多的餐馆引入了“打赏”机制,如果对服务员感觉满意,顾客可以现场扫二维码支付“赏钱”。对于收费新模式,没有给小费习惯的中国消费者普遍表示反感。记者走访了解到,个别餐厅实施的打赏制由自愿走向索要,经消费者投诉后餐厅已紧急叫停。(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继“打赏”网红直播、“打赏”微信公众号文章后,“打赏”如今又开始傍上餐饮服务。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打赏”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入。然而,对于这种和国外小费类似的“打赏”,餐饮消费者却弹赞不一。笔者认为,无论赞也好,弹也罢,对待“餐厅打赏”这一新生事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动辄将其一棍子打死,而不妨让时间与市场来当裁判官,决定其去留。

  从理论上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打赏制度”被引入餐饮企业,旨在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众所周知,如今的食客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的愉悦性,对餐饮环境及服务水准的要求也日益苛刻。此前,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对餐厅服务进行整体评价,但仍难点对点地对某位服务员的服务水平的高低与态度好坏进行评价。在这样的语境下,部分服务人员难免会因吃着大锅饭而懈怠服务工作。“打赏制度”无疑可以对每一位服务员进行精准点评,餐厅主管即使不在现场也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这较过去的“现场盯人”管理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倒逼员工不断改进服务水平。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费者也乐意多出钱购买优质服务。在商务宴请中,请客者一般都会热情洋溢,总是担心怠慢了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只要餐厅的服务质量高、态度热情、氛围轻松,花点钱打赏服务员,他们会觉得物有所值。从餐饮业发展的角度看,获赏钱最多者,必然会成为同事心目中的“服务明星”与“比超赶学”的标杆,在餐饮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服务技能大比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企业、员工、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极少数餐厅虽然将“打赏是鼓励、不打赏是鞭策”的口号挂在了墙上,但是心里头却无底线纵容服务员向消费者索要赏钱。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倘若消费者没有打赏,一些服务员瞬间就会玩变脸术,将笑脸变为苦瓜脸,让消费者很失面子。类似做法,无疑是在无声地给消费者传递“给钱有理,不给钱没面子”的信号,这既违背“餐厅打赏”制度设立的初衷,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可见,“餐厅打赏”制度必须建立在消费者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对于这一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的新生事物,尽管其目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应扬其长而力避其短,细心呵护,给予其一定的成长时间与市场空间,而不应野蛮地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与成长阶段。当然,加强对于那些恶意利用“餐厅打赏”制度的企业与个人的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