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你瞅啥”血案频发呼唤理性交往
符向军
//www.workercn.cn2016-12-0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你瞅啥”引发的命案。今年8月,一对青年男女饮酒后和另一名男子发生言语纠纷,持刀互殴导致一死两伤。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由于“你瞅啥”引发的刑事案件在北京时有发生。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2014年至今因家庭琐事纠纷、眼神不适当交流等“非典型琐事”引发的已审结刑事案件进行梳理后发现,其中酒后言语失和的案件占四成。(12月5日《北京青年报》)

  因一句“你瞅啥”,就互相瞧着不顺眼,就觉得被对方冒犯尊严,为了争“一口气”就出手相向,继而酿成血案的事例,着实令人揪心和痛惜,而血案发生后或死或伤或被判刑罚的结局,除了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悲痛和遗憾,也让人觉得太不值。

  然而,这种因眼神的“不适当交流”等“非典型琐事”引发的纠纷乃至血案,并不鲜见,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反省。除了以法律的制裁手段给予肇事者事后的惩罚和教育警戒以外,更应关口前移,做好事前的宣传防范工作。

  那就是在人与人之间,要提倡理性交往,多些文明包容、谦逊礼让,少些暴躁易怒、锱铢必较。避免因偶尔的、无意中或想象中的“冒犯”,就在人与人尤其陌生人之间酿下一触即发的“火种”,继而随着任何一方的不克制或失去理性,就成为“导火索”,进而迅速点燃引爆一场完全临时起意、本可避免的纠纷甚至血案。

  而要提倡理性交往,就要从根本上、从人心田洒下文化的种子,祛除民间那种认为争强斗勇就是有“血性”的认知误区,祛除一些人尤其年轻人好面子、为争“一口气”就不计后果的莽撞、冲动心理。

  事实上,我国是传统明礼仪之邦,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来不缺优良文化的种子,“温良谦恭让”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传统美德,强调为人处世要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要多多尊重他人、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若果真如此,那文明礼仪、谦逊礼让的社会氛围必将浓厚,“路怒族”必将锐减,“你瞅啥”血案必将罕见。

  但关键是,要让传统美德的优良文化种子深深扎根现代土壤,播种、灌溉、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花果满园,成为社会文明和谐、温馨怡人的靓丽风景。这就提醒着我们,不能躺在文明古国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而要对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对价值多元、利益复杂、诉求多发的现实,面对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许多人紧张焦虑的“现代病”,仍要沉心静气、淡定心神,恪守“温良谦恭让”传统美德的文化因子,保持一份做人的本真,同时要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扬弃发展,摒弃那种“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的虚浮面子观。

  理性交往,是文明法治社会的必然。面对“你瞅啥”等“非典型琐事”导致的血案频发,一方面要强调法治,提升全社会法治信仰,莫因小事而冲动违法;一方面,要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文明教育和道德宣传,做到德法相辅,在对“你瞅啥”血案予以法律惩治的同时,辅以道德的巨大教化作用,播下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的文化种子,从内心深处消除“非典型琐事”导致“火种”的隐患,发挥好道德文化的辅助力量,避免法律事后惩戒的“一条腿走路”,做到德治与法治有机统一。如此,才能标本兼治,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