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天赋”骗的不只是钱
罗志华
//www.workercn.cn2016-12-28来源: 北京晨报分享到: | 更多 |
如何培养孩子是每个父母需要操心的事。近日,网络上开始流行儿童天赋类基因检测,通过唾液取样交给检测机构,号称能通过基因判断孩子的天赋。家长花费上千元,就可以得到一个私人定制的培养方案,根据检测报告,因材施教,后期重点培养。这种检测结果,你会信吗?(12月27日《现代快报》)
孩子有何特点,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认真评估,希望靠一滴唾液就检测出孩子的天赋,这种想法很天真。然而,说服一些家长,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往往只要听起来有道理即可,基因测天赋之所以很流行,与相关检测机构懂忽悠、善包装不无关系。
在医学上,特定的基因对应某种疾病,这个理论已得到证实。比如常见的唐氏综合征,是因为基因中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糖尿病、高血压、部分癌症等疾病,也与相应的基因片断密切相关,这些科研成果都经过了较长时间且十分严谨的科学论证,得来绝非易事。
但“基因测天赋”却没有经过论证,不具科学性。比如有检测机构认为,一些专业运动员在基因上体现出某种特点,就说明拥有相似基因特点的孩子也拥有相同的运动天赋,这一论调既缺乏严谨的逻辑,更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只是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之上,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已。假如家长太当真,钱被骗还算小事,孩子的前途可能反而被耽搁。
不仅如此,此举还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了巨大隐患。人的隐私包括多方面,基因隐私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隐私,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既可用于身份识别,又可用于生物研究,要远比身份证、健康水平、指纹等隐私重要得多。此外,一定程度而言,人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活物”,是可以用于商业用途的,假如检测机构长期保留了这些基因,家长现在或许看不出风险,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的独特作用被开发出来,很难保证这些基因片断将来不被非法买卖和利用。
编辑:张苇柠
科技日报:公共科学议题应对怎样的挑战? 2015-03-20 |
人民日报: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2015-04-20 |
任理轩: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 2015-06-25 |
马少华:方崔之争并不比街头口角高明 2015-06-30 |
储朝晖:高中教育须从“修塔”向“建广厦”... 2016-12-28 |
曾念群:两种人生的激情碰撞 2015-12-15 |
“交警跪在风雪中推车”彰显职业操守 2016-02-24 |
像宋仲基那样重新定义“学霸” 2016-03-11 |
别让天才少年毁于父母的疯狂 2016-03-30 |
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 2016-10-19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