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科技日报:公共科学议题应对怎样的挑战?
谢小军
//www.workercn.cn2015-03-20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转基因”、PX成为两会上的一个科技话题,不仅有提案出现,一些代表和委员也发表了言论,尤其是科技界人士表达了对转基因、PX产业发展的关切。大家关注转基因、PX原因很简单,以转基因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科学议题带来的影响似乎使它们成了科技进步、社会和谐不能回避的话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对社会的深入影响,许多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进入社会,以公共科学议题的形式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但遗憾的是,当前对重大公共科学议题的讨论往往不欢而散,有时甚至形成严重的对立,乃至发生群体性事件,如转基因农作物争议,厦门、大连、宁波、茂名等地PX事件。这样的结局,给公共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此种状况,一些科学家急在心里,指责公众认知的局限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他们认为科学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安不安全)是极具专业性的问题,公众很难说清这些问题,应该科学家说了算。一些科学家甚至把反对转基因农作物的举动称之为误国误民。

  科学家的心思可以理解,他们推动科学发展的急迫心情也十分真诚,从某种角度讲,他们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造成今天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与公众沟通不够,尤其对民主型科学传播模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仍然以一种知识优越感的惯性思维审视公众,其对公众的指责自然多少带有些精英主义倾向。

  民主型科学传播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这种科学传播消解了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壁垒,公众完全平等地与科学家进行对话,旨在科学议题上达成共识。对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诉求是这种民主型科学传播的一大推力,进入公共领域的科学问题同其他公共问题一样并无本质的区别,是公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对象。另外,公众是科技成果(如转基因食品)的直接使用者,是风险的第一承担者,每一个公民对自己所使用的科技成果都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也为公众参与科学议题乃至科技政策的讨论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

  公众参与能带来好的公共科技政策吗?有时会,一旦一个科学议题进入社会,那么往往便不仅仅关乎科学,也牵涉到价值、心理、伦理、文化等诸多问题。公众的参与或许能提醒政策制定者以更宽泛的视角看待这些科学议题。

  当然,公众参与也有干扰科研的时候。有研究者指出,及早地公开科学研究如果招致过多批评,可能会扼杀科学在某一方面可能实现的突破和创见。这或许可以说是科学与民主的冲突,而要调和这种冲突(这或许是最重要的),需要双向有效的沟通。

  社会民主的发展必然对进入公共领域的科学议题进行干预,这是社会前进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科学共同体在当代社会必须正视的挑战(无论科学家喜不喜欢),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让民主与科学双赢,如何建立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对话协商机制,让公众理解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全面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成为考验科学共同体智慧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议题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成功的民主型科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遗憾的是,中国公众有时却对科学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感,这并非毫无缘由。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家首先是人,科学家只是他扮演的一个社会角色,他还可扮演企业顾问、政党或社团成员等社会角色。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样,他在考虑问题时,受所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的影响,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非学术偏好。而中国诸多的“砖家”、“叫兽”现象,也加剧了这种科学家的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有些科学家低估了公众理解科学、相信科学的能力。其实,无论从历史还是世界的角度看,科学在中国的形象一直都是高大而完美,只要科学共同体注意自身形象的建构,善加沟通和引导,民意注定将成为科学发展的强大舆论基。这个过程需要科学家的信心,也需要必不可少的耐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