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安放我们的精神
仲 洁
//www.workercn.cn2016-12-29来源: 人民日报分享到: | 更多 |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其中关键,正在于何为“生活得更好”。
城市生机勃勃,予人无限可能。从经济学上看,这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强大向心力。然而,生活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现实中,每天都在拔节的城市,往往与“生活得更好”演出二律背反:钢铁丛林里看不到日升月落,雾霾围城让人不敢深呼吸;小区越盖越好,孩子却不懂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网络越来越快,低头族们却忘了给身边的老人让座……很多人在反思:物质丰富,就能生活得更好吗?
美国社会学家芒福德认为,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城市,在物质要素形成之前,就已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等等。这也意味着,满足人们最本质的精神诉求,才是城市存在的目的,也才是让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的关键。
打开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面貌多样的城市,背后是对“如何安放精神”的不同回答。古希腊的雅典开民主风气之先,阿戈拉广场成为聚集人的公共空间;明清时代的北京,布局严谨、建筑恢弘,展现大一统下的治国理念;巴黎卢浮宫珍品荟萃,层叠的历史也层叠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寻……城市是由人所建造的,物质只是载体,决定一个城市风貌的,最终是张扬其间的人类精神。
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到舒适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构建城市的精神宜居,同样需要让心灵的各种仪表读数始终保持最优。
身暖通体舒泰,心暖城市如春。一座城市有没有温度,体现在规划上是否有初心、管理上是否走了心。落脚城市的人们不是候鸟,他们不仅为了生活,更为了寻找归宿感和身份认同,为了寻找“我是谁”“来自何处”“去往何处”等永恒问题的答案。让城市从“地产”回归“土地”,让建筑从“房子”回归“家园”,才能规划好更多精神的空间。“暖”既是人文精神的普照也是人本细节的呵护,来自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也来自可以让拾荒者入馆阅读的管理,来自让孩子们也能悉心与艺术对话的布展。提升温度,保持温度,城市才不仅是高楼大厦、钢铁丛林。
生命的诞生与存在不能缺少水,保持心灵健康也同样需要文化“湿度”,构建精神宜居,应致力于涵养城市的文化水源。前段时间,有公益组织进行了“地铁丢书”活动,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地铁阅读的行列。虽然效果可能有限,但也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一群诗歌爱好者自发“为你读诗”,让诗意充满手机的移动空间;各类民间剧社、合唱团,在大小剧场里演绎着“城会玩”;读书会在悄然生长,严肃的阅读与讨论凝聚起志趣相投的人……让城市氤氲“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气,城市就会因文化的滋养而年轻,文化更会因城市发展而生机盎然。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让我们致力于构建诗意的栖居、精神的家园,愿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
城市生机勃勃,予人无限可能。从经济学上看,这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强大向心力。然而,生活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现实中,每天都在拔节的城市,往往与“生活得更好”演出二律背反:钢铁丛林里看不到日升月落,雾霾围城让人不敢深呼吸;小区越盖越好,孩子却不懂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网络越来越快,低头族们却忘了给身边的老人让座……很多人在反思:物质丰富,就能生活得更好吗?
美国社会学家芒福德认为,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城市,在物质要素形成之前,就已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等等。这也意味着,满足人们最本质的精神诉求,才是城市存在的目的,也才是让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的关键。
打开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面貌多样的城市,背后是对“如何安放精神”的不同回答。古希腊的雅典开民主风气之先,阿戈拉广场成为聚集人的公共空间;明清时代的北京,布局严谨、建筑恢弘,展现大一统下的治国理念;巴黎卢浮宫珍品荟萃,层叠的历史也层叠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寻……城市是由人所建造的,物质只是载体,决定一个城市风貌的,最终是张扬其间的人类精神。
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到舒适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构建城市的精神宜居,同样需要让心灵的各种仪表读数始终保持最优。
身暖通体舒泰,心暖城市如春。一座城市有没有温度,体现在规划上是否有初心、管理上是否走了心。落脚城市的人们不是候鸟,他们不仅为了生活,更为了寻找归宿感和身份认同,为了寻找“我是谁”“来自何处”“去往何处”等永恒问题的答案。让城市从“地产”回归“土地”,让建筑从“房子”回归“家园”,才能规划好更多精神的空间。“暖”既是人文精神的普照也是人本细节的呵护,来自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也来自可以让拾荒者入馆阅读的管理,来自让孩子们也能悉心与艺术对话的布展。提升温度,保持温度,城市才不仅是高楼大厦、钢铁丛林。
生命的诞生与存在不能缺少水,保持心灵健康也同样需要文化“湿度”,构建精神宜居,应致力于涵养城市的文化水源。前段时间,有公益组织进行了“地铁丢书”活动,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地铁阅读的行列。虽然效果可能有限,但也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一群诗歌爱好者自发“为你读诗”,让诗意充满手机的移动空间;各类民间剧社、合唱团,在大小剧场里演绎着“城会玩”;读书会在悄然生长,严肃的阅读与讨论凝聚起志趣相投的人……让城市氤氲“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气,城市就会因文化的滋养而年轻,文化更会因城市发展而生机盎然。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让我们致力于构建诗意的栖居、精神的家园,愿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
编辑:张苇柠
崔凤日:捡破烂的母亲 2014-04-17 |
瘦身方能健体 疏解才能有为 2015-11-17 |
用心善治,才能提升“城市温度” 2016-01-12 |
放开落户限制要跨越三道门槛 2016-01-26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