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拥抱信用可当钱花的时代
王石川
//www.workercn.cn2017-06-07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由芝麻信用引爆的“66信用日”,意在宣传信用理念,让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信用。个人征信已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不良征信记录会影响到个人贷款、办信用卡等,现在,个人良好的征信表现,已经成为助推货币流动的媒介,其所蕴含的价值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简单来说,你的信用可以当钱花了(6月6日《新闻晨报》)。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信用可当钱花正在成为现实。如何迎接这个款款而至的信用时代?最为基础的工作应该包含两部分:首先要建立为公众高度认可的、公正的征信体系。目前,除了央行征信评价体系,还有一些公司开展的个人征信认定——早在2015年1月5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公司)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与央行征信一样,公司企业打造的征信体系也越来越有人气。某种程度上,信用报告就是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要求信息必须准确,报告必须权威,因为有权威才有公信力。

  其次,要让守信者、高信用者获得相应的好处。对于多数人来说,守信并非为了获益,或者说不是为了申请到免息贷款才讲信用的。信用是本能,是本分,也是选择,是出于对规则的尊重,对自身“羽毛”的爱惜。但是,如果因守信而有额外犒赏,能获得意外惊喜,人们势必更加积极地呵护自己的信用,也能激励更多的人守信。许多时候,无论打造信用城市还是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指数,不能只靠严苛的处罚,还应借助相应的激励手段,这就是有识之士常说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不难想象,在利益推促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讲信用的行为方式。

  有学者分析,到2020年中国将至少形成三大体系,分别是金融征信、商业征信和行政管理征信。金融征信和商业征信不难理解,所谓行政管理征信,是指在未来中国征信市场,政府各种部门和机构,包括类似工商、税务、海关等,在履职、监管过程中建立起来信用数据体系。构建更多种类的征信确有必要,但就目前而言,征信所覆盖的个人与机构并不算多,仍有提升的空间。

  中国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撰文称,截至2016年4月底,我国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共收录8.9亿自然人信息,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4.0亿;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2146万户,其中597万户有信贷记录。从其管理的数据量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征信机构,但从个人征信数据覆盖度看仍不高,仅为35%,考虑到我国55%的城镇化率,个人征信覆盖度也只有61%,远低于美国92%的水平。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个人征信覆盖度,显然需要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一起努力。当然,在尽可能覆盖更多个人的同时还应注意两点:一是打破信用数据孤岛化现象,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捍卫公民权益,防止隐私泄露。《征信业管理条例》对此有明确规定,关键是如何落实。

  信用经济已经进场,良好的信用创造价值,这是信用时代赋予我们的“红利”。拥抱信用时代,纵情享受信用可当钱花、可换来更多的品质生活,这是守信者应有的信用“附加值”。可以预见,随着征信体系不断完善,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将会越来越常见。守护信用,就是守护我们安宁而丰富的生活,就是守护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