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春运被平常心看待是一种进步
朱昌俊
//www.workercn.cn2018-02-02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2018年春运大幕于2月1日正式拉开。在接下来的40天里,中国又将上演“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再创历年春运新高。春运第一天,预计全国铁路发送旅客814万人次,增开旅客列车460列,其中跨铁路局间中长途旅客列车194列,铁路局管内旅客列车266列。

  此前有机构披露,今年的春运将有四个变化:客运结构有变,道路客运首次出现负增长;高铁优势突出,动车组发送旅客占比近六成;春运服务智能化,验证验票效率提高;旅途更舒适,动车互联网订餐流程优化,坐飞机可玩手机。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春运与前几年相比,其变化可谓体现在购票、出行效率、出行体验的方方面面。购票不再需要通宵排队,取而代之的是在网上动动手指。尽管不少热门线路的车票还要靠“抢”,但购票体验与过去相比,无疑有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绿皮车被高铁代替,“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私家车的普及,使得人们在出行交通工具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与现实变化相对应的是,在公共舆论场中,春运的话题逐渐褪去沉重的色彩,甚至春运第一天的相关新闻也已经显得比以往平静多了。这多少说明,对于春运,人们已经能够以更为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而交通出行方式的多元化、运力的提升,加上科技的应用,让春运的出行效率和出行体验得到改善,让春运不再是“回家难”的代名词,正是催生这种平常心的关键因素。而这,恰恰是一种进步。

  当然,这种心态的变化也离不开社会观念的更迭。有调查显示,今年春节期间选择回家与家人团圆的人,只占到55%,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人其实已经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视过年,或者不再一定是以回“老家”的方式过年。有13%的人就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过节方式和出行目的地的变化,显然有利于分散春运期间交通系统的压力。

  与过去相比,对不少人而言,春节的最大难题已从“如何回家”,变成了怎么过、去哪过。人们依然重视家庭团圆,但如何团圆,却有了不同的选择。而网络即时化通信的普及,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在春节团圆的刚需。之于春节,之于团圆,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对待方式变得更为多元,这让特定方向的春运之路,变得不那么拥挤。

  但这并不意味着,春运期间的公共服务可放松要求。一方面,现在的春运依然难言轻松和从容,要同时满足如此大规模的多元化出行需求,任何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影响人们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关注春运,人们不再盯着路上,也同时对更寻常的生活、游玩、消费方面的服务有了更多更高要求。春节期间,基本生活服务能否保证正常供应,旅游市场的消费环境又是否有保障?这虽然不直接属于春运范畴,但也连接着人们在路上的心情。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变化了的春运在一步步朝人们期待的方向进步,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但在这份进步的背后,社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让春运路上的每一个人,无论去往哪个目的地,都能够感受到尊严、体验到舒适,让春运真正变得寻常,仍然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继续努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